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中日珍宝书法展热现象的冷思考

兰亭书童 2006-03-16 书坛快报 评论
     “中日珍宝书法展”13日在上博正式对外开放,王羲之名作《丧乱帖》前人头攒动,来者几乎都是冲着这件书法作品而来。这让人不禁想起去年年底的“书画经典———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古书画藏品展”,也是在同样的位置,1700年前的“墨皇”《平复帖》前排起了长龙,从三楼一直排到一楼。冲着这两件作品的来头,人流涌向此处,自然在情理之中,但当大家陶醉于这两件作品时,却可惜了周遭的书法作品,似乎无意中让它们成了可有可无、充充场面的陪衬、配角。究其原因,这到底是我们叶公好龙,还是我们对书法艺术的欣赏接受和传承还有一段沟壑呢? 

  外患 

  不少年轻人中途放弃 

  “中日珍宝书法展”在上博展览中,参观人数第一天是2500人,第二天是3000人。该展在日本举行的36天中,参观者有18.2万人次,最多一天为9600人,平均每天超过5000人,而此前的“书画经典”在上博展出时最高参观人数为五六千人。 

  也许数据并不能代表任何问题,但或多或少对我们有些启发。东京国立博物馆展览部主任岛谷先生表示,该展在日本能够让年轻人人手几本书法图录,已经起到了它应有的推动作用。反观在上博的展览,参观者中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占了相当比例,仅昨日一天,3000人中就有500位老人。书法展显现出年轻人淡漠书法的某种迹象,而实际上“以年龄为界限,30岁以上,我们的书法作品与日本的相比,并不占有优势”。上海书法家协会秘书长戴小京说。 

  据介绍,上海的中学生在书法领域与日本的中学生相比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中日高中生比赛中,中国学生屡屡获奖。“问题在于,这些已经有些火候的年轻人最终却放弃了。”戴小京惋惜地说,“我曾经带过一批全市书法最优秀的小孩,几年后再遇见他们时都已大学毕业,继续学习书法的人已是凤毛麟角。” 

  内忧 

  经典巨作比比皆是 

  其实“中日珍宝书法展”上除了《丧乱帖》外,不乏价值不菲名震天下的经典巨作。日本所藏的战国时期《石鼓文》是世界上保存字数最多、最好的拓本,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前大篆的代表作;小篆则以传为李斯撰写的《泰山刻石》为典型;上博所藏的《曹全碑》为汉隶典范;日本现藏“临川四宝”之三——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孟法师碑》、魏栖梧《善才寺碑》是唐楷大家之名作…… 

  书法传承避难趋易 

  但是为何观众只识“书圣”、“墨皇”,却对展厅内的其他名家佳作几乎不闻不问?很多人告诉记者,主要还是看不懂,不知道怎么看。哪怕是练过书法的观众,也难以窥探门径。 

  古代经典书法作品在传承过程中,后代往往避难趋易,以符合当代人的速成心理,不愿学习古代书法中艰难、高深的部分。上海书法家协会秘书长戴小京指出:“古代书法最高的境界是强调‘平和简静、修养宁炼’,这与当代审美心理,尤其是当代书法强调的视觉冲击和刺激有相当距离。当代审美中推崇的,在古代书法中不一定会得到充分地表现,而古代书法长期以来被公认的精华,在当代则缺乏认识和开掘。” 

  众所周知,书法由线条的变化和章法组成,没有可以演绎甚至炒作的故事,相对绘画显得枯燥。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杨泰伟表示:“对于一般受众,连书法的历史和故事都无从知晓,又如何站在书法作品面前感受其中的绝妙韵律和变化?” 

  反思 

  缺乏优秀书法教师 

  “正因为书法相对抽象,没有色彩和故事,只有一点一画,所以欣赏难度较大。”曼哈顿大学中国艺术史教授白谦慎指出,“但是其根本原因在于民众的书法教育问题,我们现在忽略的不仅是练习书法,更忽略了寻找优秀的书法教师进行教授。不同层次的老师带出来的学生,理解层次是不一样的。” 

  目前,小学从三年级开始设有书法课,由语文老师任教。在某小学教授语文的赵老师坦率地说:“既然是语文老师教学,书法课变成语文考试课、补习课、思想教育课也是常有的事情。我们自身的书法水平、认知水平本来就有待验证,而一周一节的书法课只教小朋友拿笔、描红,授课质量可想而知。” 

  没有系统地了解 

  书法说到底,是以实用为前提,但目前偏重技术、形式和视觉冲击的走向,就抹煞了书法的本质,这从小学生习字就已显端倪。古代书法家王僧虔曾说:“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站于古人。”此话可谓是对书法的高度概括,白谦慎说:“而书法中的气息、格调,也正是书法欣赏的根本所在。” 

  如今的书法,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于优秀书法的无从欣赏和了解,原因在于我们对于书法系统的不了解,而我们也缺乏一个系统的学习方式。”艺术评论家朱其说,“我曾在天津艺术博物馆看到书法历史陈列馆中,书法代表作复印件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作品好与不好,参观者通过对照就能知晓。这种了解书法系统的方式在其他博物馆尚未推广,这完全可以借鉴。” 

  “开稿子”扼杀创作能力 

  因展览事宜前赴日本的上博副馆长陈克伦颇为感慨地表示,在日本的书法团体有近上千个,最有名的是“慎谦会”和“日本书艺院”。“书道的群众基础在那里很好,”陈克伦说,“虽然他们的书法教育是师承制,但属于兴趣教育。中年妇女占了很大比例,修身养性是日本妇女选择书道的重要原因,她们的学习必然会对孩子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同样是师承,中国现有的教育方式却存在着弊病。“日本书法教学,老师教的是‘方法’,而我们的老师却是给学生‘开稿子’(临摹)。现在我们的很多展览作品,都是老师让一个班的同学反反复复写一篇稿子,用这种‘开稿子’的方式磨出来的。老师没有把经典的书法作品教给学生,却将自己理解后所写的稿子交于学生临摹。”戴小京说,“这样的教育对于打基础没问题,但是学生自己的创作能力就差了。上世纪30年代曾出现了一批海派书法家,造就了一个书法的黄金时代,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直接深入到古代经典书法之中。现在印刷技术发展了,类似上博的书法展也越来越多,书法经典完全可以在教育中被不断开掘。”

Tags:书法展   珍宝   中日   现象   冷思考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