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书圣行草 丧乱悲情

兰亭书童 2006-03-25 书坛快报 评论
       王羲之的《丧乱帖》,为行草墨迹,白麻纸,纵28.7厘米,横63厘米,共8行。全帖内容如下:“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丧乱帖》因系写给友人的手札,作者书写时不假思索,信笔挥洒而妙合自然,显得摇曳多姿,有奇宕潇洒之致。与王羲之的名作《兰亭序》相比,略带古意,有些专家推断此种体势可能更接近王羲之书法的本来面貌。


  《丧乱帖》的艺术特征是明显的。它用笔劲挺,结体纵长,轻重缓急富于变化,完全摆脱了王羲之早年隶书和章草的残余,成为十分纯粹的行草体。书写时先行后草,可见其感情由压抑到激越的变化过程。


  帖上印有朱文“延历敕定”印章。日本延历年间相当于我国唐德宗建中三年至唐顺宗永贞元年,可见此帖是由唐代传入日本的。据悉,《丧乱帖》在日本奈良时代从唐朝传入日本后,一直为日本皇室收藏。有专家考证说是唐朝大和尚鉴真东渡日本时带去的,秘藏日本皇宫达千年之久,被日本人尊为“国宝”。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被历代书家称为“书圣”。遗憾的是历经战争浩劫,他的真迹无一传世,因此唐摹本几乎成了研究王羲之书风的重要资料。《丧乱帖》是流入日本诸帖中最具代表性的墨迹之一,虽逊真迹,因是唐代摹书高手双勾填廓,故能保持王字的原貌。此帖有三大特点:第一,字帖本身就是一篇优秀的杂文;第二,此帖字势雄强,寓平整和奇险之中,具妙理于豪放之外,点划刚中有柔,给人雄秀之美感,是右军(王羲之的字)真面目;第三,此帖表现了中国书法由行入草的完整过程。因此,《丧乱帖》是一件难得的珍品,是王羲之最有代表性的末年之作,远胜《神龙兰亭》,寥寥数行,使人百看不厌。


  王羲之的书法,在唐朝时还有3000多幅。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书,将搜集到的王书都随他殉葬。又经过1000多年的岁月变迁,如今存世的王书仅有20多幅,几乎都被证明是后人的摹写本,因为都有勾描填墨的痕迹。《丧乱帖》最具魏晋书家风度,又因世人绝少得见原作而真假莫辨。如果“书圣”王羲之尚有一件真迹存世,那就非《丧乱帖》莫属。


  今年由上海博物馆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共同主办的2006年重要艺术大展“书法至宝——日本与中国”在上海开幕。《丧乱帖》在日本漂泊了1300多年后,首度回国“省亲”,3月中旬首次在这次大展上隆重亮相,与中国观众见面。

Tags:丧乱   行草   悲情   书圣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