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大郑剪纸 大郑村村民都有的绝活儿

兰亭书童 2007-06-12 热点透析 评论
       东丽区的大郑村是坐落在海河边上的一个小村庄。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大郑村就已经出现了剪纸、吊钱儿的早期创作。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几岁的娃娃,大郑村的村民可以说人人都有两手绝活儿。而对于剪纸、吊钱儿从设计、开发到销售这一套,大郑村的一户家庭又可以说是一个独立的“生产车间”。每逢年节,大郑村的许多吊钱儿产品不仅在天津市场上热卖,而且还通过互联网等途径远销其他省市。春节来临前,可以看到大郑村每家每户的“生产车间”里都会挤满前来订货的各地商人,有山东枣庄的,河北保定的、沧州的、廊坊的……时间不长,在这些地方的年货市场上,就会发现到处都能看到来自大郑村的吊钱儿、剪纸产品。

    据当地老人讲,大郑村当年刚刚进行剪纸、吊钱儿创作时,所用的工具主要是剪刀,图样也是用传统的烟熏方法进行拷贝。剪纸主要多为窗花的形式。在迈入市场经济以后,大郑村的村民开始凭借着自己的心灵手巧将剪纸发展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据2003年的统计,全村一年输出了600多万套剪纸,剪纸收入成为全村80%家庭的收入。在这个过程中,剪纸本身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纸型由小变大。早些时候,农村的窗户还是旧式的纸糊窗户,呈小方格状。但随着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明亮的大玻璃窗户更加适合贴较大些的窗花。这就使得窗花的大小发生了改变。


    随后,由五彩变为喜庆红。窗花变大了,不仅增加了上色的难度,也延长了制作时间。另外因为市场的原因,大型的剪纸更需要增加其精细的程度以提高其观赏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较多的镂空和拉须就使上色变得更加困难。

Tags:绝活儿   剪纸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