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老人花800万巨资三峡建博物馆

兰亭书童 2007-06-18 热点透析 评论
       三峡南宋烽火台。“三峡竟然有烽火台!”昨天,市民王先生一家在白帝城旁的瞿塘峡参观了刚开馆不久的瞿塘关遗址博物馆后,大为惊奇。

  这座博物馆是国内唯一由私人投资的遗址博物馆,建馆者是年已六旬的三峡文化名人、市文史馆馆员魏靖宇。

  意外发现古烽火台

  1992年,魏靖宇到瞿塘峡拍摄夔门照片,在山上一处无人到过的地方发现了一些明代瓷器碎片。他继续向上爬,突然看见一座石块垒成的人工建筑。经辨认,这个保存十分完整的建筑为烽火台,而在百米开外,还有炮台的遗迹。


  烽火台是谁建的?建于何时?魏靖宇到处查找资料,请教他人。三年后,多名在三峡从事考古抢救性发掘的国内专家应邀来到这里,从石块累积及用白石灰粘合的形式,判定烽火台建于南宋,很可能跟抗元有关。但对于由谁所建,因为缺少历史记载而没有找到答案。

  花光800万不后悔

  根据多名国内考古专家的确认,烽火台利用天然突兀巨石,四周用规整的砂石垒砌而成,是三峡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烽火台,也是瞿塘烽烟和军事地位的实物见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2000年底,魏靖宇决定筹建一座遗址博物馆,以保护古烽火台、古炮台及瞿塘关的遗址遗物,集中展示三峡文化和三峡文物。为了解决资金上的难题,魏靖宇忍痛转让了多位国内名家的书画,拿出了市政府奖励给他捐赠中国三峡博物馆的两根巨型阴沉木的20万元奖金,并到处找亲戚朋友想办法。历时六年,耗资800余万元,博物馆终于建成。


  “我倾其家产,八方筹集资金建这座遗址博物馆,是为了后人留下瞿塘关口几千年的历史。”魏靖宇说。

  众多国内名家力捧

  中国人民大学首任国学院院长、著名学者冯其庸为博物馆作序,并题写“瞿塘关遗址博物馆”匾额,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题写“瞿塘关”门额,黄永玉、黄苗子、余秋雨、王朝闻等10余位文化名人为博物馆书写匾额。


  刚刚开门迎客的遗址博物馆里收集展示了大量见证瞿塘关变迁的文物。


  4月29日,83岁的国学大师冯其庸专程参观了瞿塘关遗址博物馆。已是第三次到三峡的冯其庸表示,三峡文化和三峡文化人都会时常令人惊叹。

Tags:巨资   博物馆   老人   三峡建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