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草原民间工艺品美不胜收

兰亭书童 2007-07-17 热点透析 评论
草原民间工艺品是草原地区广大农牧民和部分手工艺人为满足多方面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充分利用草原地区的各种材料,并且以手工操作为主要手段完成的工艺美术作品,是草原民间工艺普遍性、群众性的最好体现,其中,刺绣、染织、金银铜器等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刺绣工艺巧手天成


    刺绣是中国优秀民族传统工艺之一。草原刺绣使用彩色丝线、棉线、驼丝线、牛筋等不同材质的绒线,在棉布、丝绸或者毡毯、皮制品上进行刺绣。刺绣工艺又有传统手工刺绣、贴花、堆绣等类别之分。刺绣针法有平绣、结绣、补绣、锁绣、盘金绣、打子绣、拼花等20多种。绣品多为服装鞋帽、枕套、门帘、马鞍垫等日常用品。题材常见的有各种花卉纹、凤蝶鸟兽纹、几何纹、自然纹等。刺绣风格各民族不尽相同,蒙古族、达翰尔族、鄂伦春族等都有自己独特的刺绣工艺。其中,蒙古族刺绣是用彩色丝线、棉线、驼丝线、牛筋在绸布、羊毛毡、布里阿尔皮(香牛皮)作底绣花或者各种贴花的一种艺术品。蒙古族刺绣历史悠久,根据《黑鞑事略笺证》记载,元朝的蒙古族服饰都有刺绣,蒙古族少女从十来岁就开始学习刺绣。在蒙古族社会中,衣帽、鞋子,、绣花毡等生活用品是非卖品,全部由家庭妇女自己精心设计刺绣出来。姑娘们常偷偷绣出自己喜欢的匠心独具的烟荷包,等待时机,送给心上人。


    蒙古族的日用绣品有耳套,帽子,衣服袖口、领、襟,袍服边饰,花鞋,靴子,荷包,碗带,枕套,摔跤服,蒙古包毡毯,门帘,地上铺的密缝毡子,驼鞍,马鞍垫等。刺绣图案有属于自然纹样的山丹、梅、杏花、牡丹、海棠、芍药花等花草纹,蝴蝶、蝙蝠、鹿、马、牛、羊、骆驼、狮子、老虎、大象等鸟兽纹,另有山、水、火、云之类;属于吉祥纹样的如福、寿、喜、盘肠、八结、方胜、龙、凤、法螺、佛手、宝莲、宝相花等,件件民族特点浓厚、巧手天成。


    染织工艺题材丰富


    草原地区染织工艺包括丝、棉、毛产品的印染和编织工艺,地毯是最具代表性的染织工艺之一。内蒙古是中国地毯重要产地之一。传统地毯品种有宫廷、王府专用的铺殿毯、走廊毯;宗教活动用的拜佛毯、龙抱柱毯、庙门帘毯、佛帘毯;民间使用的蒙古包毯、马褥、壁毯等。其中,制作宏伟的庙宇地毯色彩庄重、题材丰富,常见的有龙凤、八仙、文房四宝、云纹、回纹、万字纹和各种吉祥图案。而民间使用的长方毯,大量应用龙纹、团花和回纹装饰,色彩以白、蓝居多,体现了蒙古族对蓝白二色的喜爱。近年来创织的新品种有赤峰“万里长城”手工艺术壁毯、天然色高级羊毛地毯等最负盛名。


    制作金属器皿体现审美情趣


    金银铜器具有便于携带、美观、耐用等特点,深受草原民族的喜爱。在内蒙古草原古老民族的文化遗存中,出土了大批的代表草原风格的动物纹金、银、铜饰牌,金冠饰,金家具,金或者银质盘、碟、饮器等,其中匈奴金冠、突厥金椅、蒙古金马鞍都是世间罕见的艺术品。


    蒙古族人民勤劳智慧,心灵手巧,他们因材施艺,创造出很多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工艺品,蒙古族银器便是其中的代表。蒙古族偏爱银器,与其崇尚白色有关,加之白银本身所具有的物理属性,用它制作祭祀用品、首饰及其他精美的生活用品,再恰当不过了。早在元代以前,蒙古族已经广泛使用银器了。


  蒙古族银器常见的有银碗、蒙古刀、银壶、奶桶、饮酒器具、鼻烟壶、头饰银簪、各种马具鞍花以及包镶银的木箱、木盅、刀、筷等。蒙古刀和银碗都是家家必备的。如果是包镶银的木碗,多用桦树镟挖加工而成,碗面用银片包镶,碗托刻有精细的花纹。蒙古族牧民对包镶银的木碗视为珍宝,用它喝茶、饮酒、盛饭,用过之后揣在怀里,日久天长,木碗色泽变深,银光闪亮。蒙古族银器造型大方浑厚、精巧细致,强调形体的平衡和对称。蒙古族工匠在制作银器过程中,通过对金属的板打、錾刻、花镏、编织、镶宝石,形成了一套综合处理工艺手法,俗称银镶工艺。其中錾雕视蒙古族银器最主要的加工手段。匠人们在银器上錾刻出精美的云纹、犄纹、龙凤、卷草、八宝及几何图案,古雅大方,引人入胜,反映了蒙古民族别具一格的审美情趣。


    刀具也是草原民间传统工艺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所制作的各式长刀、短刀、腰刀,除在生产、生活中使用外,也是牧民或猎人的一种配饰。最长的1米左右,短者只有几厘米,男女式样有别。蒙古刀是蒙古族人民喜欢的、有着美丽装饰的生活用品,既可以用作宰牛羊、吃肉,又是装饰品,或者随身携带,或者挂于蒙古包内作陈设。蒙古刀刀身一般采用优质钢打成,刀柄和刀鞘有钢、金、银、红木、牛角、骨、皮制等。刀柄和刀鞘经过精心装饰,刻有龙、虎、兽头、云纹图案,有的还镶嵌宝石。鞘中有孔,可插象牙或者驼骨筷。鞘上缀有蝴蝶结的飘穗。


    兽皮工艺精美绝伦


    草原民族多用皮革制作服装和日用品。地处大兴安岭和东北山林地区的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蒙古等民族,长期过着游牧生活,兽皮资源非常丰富,在兽皮制作工艺和装饰技法上逐渐形成地区风格,创造了独具特点的兽皮文化。其中以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兽皮工艺最为突出。鄂伦春族兽皮制品多以鹿、熊、狍、鼠皮制作。品种有皮衣、皮袍、皮裤、皮被、皮帽、皮手套、皮靴、皮口袋、烟荷包等,并且喜欢用各种图案和纹样进行装饰。装饰技法有刺绣和镶嵌两种。刺绣多用于衣领、袖口,衣服的开衩处、襟摆边,皮裤的膝部和裤脚上端,手套的背部等处。图案以对称的十字辐射型为主,纹样包括各种几何图案,云卷纹、鹿角纹、蝴蝶纹等。皮毛镶嵌工艺多用于女性背包、皮褥。一般使用灰鼠、黑鼠、棕熊、黄狸、白马的皮毛,利用毛色本色拼对出有规则的图案。图案以对称、辐射的云卷纹最多。他们用上百条脚皮对出各种花纹的皮褥,非常精美。


    竹柳编织走向市场


    竹柳编织是蒙古民族的传统工艺。内蒙古柳木资源丰富,很多地方都以柳树命名。赤峰市有“百柳”之称,辖区内不少乡村以“柳条沟”、“小柳条沟”命名。包头市固阳县五当召,“五当”系蒙古语“柳树”的意思,因为庙前峡谷柳树繁茂而得名。蒙古族柳编多以红柳等为原料,经滚压脱皮或者蒸煮脱皮晾干后进行编织。传统蒙古族柳编也有把柳枝劈开编织的,编成的箱子用牛油或者羊油浸过,并且把各种颜色和图案的黑色毛毡装饰覆盖在上面,既美观又起加固作用。蒙古族柳编产品除常见的筐、箱、篮、篓、凳、圆椅,还有柳编碗袋、酒篓、车圈,牧民用生驼皮把柳条缝成交叉式围墙作蒙古包墙壁,也很别致。现在,又有不少新产品被开发出来,如柳条挂饰、各种摆设、玩具等,在国内市场上非常走俏。

Tags:美不胜收   草原   民间工艺品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