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36专家学者对“南越国宫署”定名提不同意见

兰亭书童 2007-07-27 热点透析 评论
        36名专家学者继续对“南越国宫署”定名提出不同意见——

  “不能因有管理处就把公园当机关”


  记者钟珮璐报道:本报5月28日A4版以《南越国宫署应为南越国宫苑?》为题,报道了省内外36名专家学者联名上书广州市领导,对“南越国宫署”定名问题提出了尖锐意见。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同城各主流媒体也纷纷作出不同反应。近日,上书的专家学者代表向本报发表他们的有关看法,并对有关古遗址等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再次向广州市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


  史上并无“宫署”


  广州中山四路一带出土的“南越国宫署”遗址,是广州的著名旅游景点,它和御苑遗迹的发现被分列为1995年及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成就。不少专家认为,南越国的遗产,也是岭南人民乃至中华民族的瑰宝,然而对其命名的争论也延续至今,这是学术繁荣的大好事,是对考古科学严谨性的尊重。


  36名专家代表罗雨林、陈以沛、廖汝忠、郑佩瑗对记者说,在命名中,特别要避免历史常识性的错误及逻辑方面的错误。他们认为,整个赵佗城能挖到,也就一定能找到行政官署,这是无疑的,所以对确证只有南越国宫廷园林景观的古遗址,把它定名为“南越国宫署遗址”并不科学。


  罗汝林说,生造的“宫署”一名的最新含义,是“宫署”比“宫苑”概念更大。即它包括宫苑和衙署。但从历史学的角度看这样概念的“宫署”到哪去找?从《周礼》、《三辅黄图》、《历代职官词典》、《唐两京城坊考》、《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宫殿考古通论》等众多著作、典籍,到各地出土的考古发掘报告等,都查找不到这一观点所称的“宫署”一说的词。


  官署不设在宫室内


  他们还认为,至于在南越王宫遗址上发现“居室”瓦文、“少府”和“中府啬夫”等封泥存在,也不能说明“南越王宫署”定性正确。


  专家们举出如下事例:秦汉以来,中央高级官署常分布于宫室附近,作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但绝对不能设在宫室内。北魏时中央高级官署都集中在洛阳城皇宫南的大街(铜驼街)两侧;隋唐则把中央官署集中起来,处于宫城南面的横街以南,以便于皇帝对大臣的集中管理和发号施令。至于秦汉时,少府则是皇帝的私府,掌管山海池泽的收入及皇室手工业制造,以及皇帝衣食器用、医药、娱乐、丧葬等事宜的官。它不是中央或地方行政长官的官署。“居室”瓦文为南越王宫苑园林内的建筑物,不是官署遗物。因为从“宫”字含义解释,封建社会的“宫”,就是皇帝“居室”。只有皇帝的居室才能称为“宫”。所以“居室”瓦文就是“王宫”中一处建筑的意思。中府指内库,王之财物所藏的地方。至于啬夫或指乡官或指为王宫专管某项事务的小官。


  建议更名为“宫苑遗址”


  在北京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建筑考古学家杨鸿勋认为:宫廷园林需要有许多管理人员,管理诸如花木种植养护、建筑维修、观赏动物(大乌龟和鱼类、禽鸟甚至驯兽等)饲养以及为王室游园饮食、玩乐等活动,为此就有相应的机构设置。这些设置是从属于宫苑的,犹如现在的公园里有管理处,不能因为管理处而把公园定性为机关。他说,一座宫廷园林遗址定名为“宫署遗址”显然是不恰当的,所以建议更名为“宫苑遗址”。


  至于“南越国宫署”的定名,“是经过以北京为主的20多位泰斗级专家和顶级专家们反复推敲确定下来,肯定正确”的说法,杨鸿勋教授认为,专家不是“万能博士”,专家都有他所擅长的学科领域。现在面临的是一个两千余年前的包括水池、溪流、沙滩、乌龟壳、亭榭殿堂等建筑的宫廷园林遗址,研究解决问题需要具备建筑考古学的专门知识,若仅凭常识把宫廷园林遗址命名为“宫署”遗址,当然不会准确。


  专家学者几点建议


  36名专家学者说,出于对广州城市规划工作的关心和对岭南文化发展的热爱,特向市政府再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探明南越王宫殿和宫苑遗址的具体范围,目前有4.8万平方米,5.3万平方米,15万平方米和50万平方米几种说法,究竟哪种是正确的?其次,必须研究清楚它所包括的地段,其分布布局状况如何?宫殿、宫苑的建筑地基在哪里?


  ——建议组织包括建筑考古、环境考古、文物博物、历史地理、古建筑史、造船史、地方史志、城市区域规划、地震史、海洋生物学、地质学等多学科专家参加的联合攻关研究工作队,进行综合研究。


  ——对南越王宫及宫苑遗址的开发利用,建议一定要坚持在保护基础上的开发、研究基础上的开发。

Tags:南越   定名   专家学者   意见   国宫署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