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不知人们有没有发现,几乎绝大多数的儿童,在他们2到5岁之间,都会有一个涂抹期的出现。这时的儿童,最大的乐趣就是拿起笔在白纸上涂来抹去。而且,伴随着他们的涂抹活动是大量地消耗纸张。不少家长根据这种现象认定自己的孩子有绘画天分,赶紧送到各类美术学校去学习绘画。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们的涂抹习惯就会逐渐消失。8、9岁以后,涂抹的人数一般会下降一半。12岁以后,涂抹者更少。这时儿童已经成长为少年,其中仍然在学画的,已经和早年涂抹没有太大的关系。更多的人在放弃涂抹的同时,也放弃了绘画实践。有的家长把这归结为学习任务他们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眼睛在辨别物体外形方面具有先天的综合能力。但是,我们把视觉所具有的这种先天综合能力转变成绘画时,我们面临的其实是另外一些问题。识别和描绘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在人生成长的某个阶段,显然是两件并不相同的事情。正是识别和描绘彼此之间的关系,才构成了人类视觉教育的基本内容。
从历史来看,对涂抹的肯定是晚近的事情。至少从古希腊开始,涂抹就不被成年人认为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了。那时人们追求的是一种和谐,就像毕达哥拉斯所强调的那样,这种和谐就是美,本身具有一种数学般对称的意义。中国人很早也发现了稚拙的境界,但他们也同样反对涂抹。艺术上的稚拙感和随意涂抹仍然有着天壤之别。把儿童的涂抹定义为创造,得有赖于上个世纪发生在西方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有赖于这场运动中的原始主义潮流。正是现代主义运动当中的原始主义,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对天性或天真的狂热追求。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人们才第一次发现,儿童的涂抹具有成人所忘却的天性。结果出现了以模仿儿童天真状态为特征的绘画风格。德国的克利是一个例子,西班牙的米罗则是另一个例子。当中还有不少原始派或稚拙派的创作,创造了20世纪艺术的奇特景观。
自那以后,所有以发挥儿童天性为职志的美术教育,几乎无一例外地对涂抹采取了高度肯定的态度。他们宁愿在孩子们的随意涂抹当中加以引导,而不愿意让他们过快地忘掉他们的天性。建立在这种认识之上的少儿美术教育,无异于是一场吸引他们参加的美妙游戏。
可惜,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儿童美术教育被两个过重,功课过多,没有时间学画。其实这种说法不对。即使没有太多的学习任务和作业,学习绘画的人仍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持续减少。这是一个客观现象。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儿童的涂抹也不是真的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具有完全的随意性,或者真的是天真的创造。大量的实验材料已经证明,3岁以下的儿童,他们在描绘人像方面有着惊人的一致。这种现象告诉我们,儿童的涂抹仍然具有探索外界事物的认知特征,涂抹只是他们尝试定义外部世界的一种努力而已。
也就是说,当儿童拿起笔在一张白纸上涂抹时,其实他们是在搜寻让他们陌生同时又为他们所看到的事物。皮亚杰指出:儿童看见一件物体,比他们把这物体描绘下来要早得多。他接着强调,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发现。皮亚杰的意思是说,眼睛在探求外部世界时具有相当完整的主动性,但是,当人们试图把这种早期的视觉探索转变成白纸上的图画时,却产生了极大的困难。格式塔心理学也支持这个结论,可怕的目标歪曲了。其一是以培养画家为目的的教育,其二则是在教育中贯彻写实主义的原则。前者过早地把美术学院的系统引入儿童绘画当中,后者则把画像与否作为成绩的标准。这两个目标事实上只是一个,那就是写实主义。美术学院教学系统的核心便是写实主义,所以要培养一个画家,也必须让他学习这写实主义。美院教育如何我不再这里谈论,仅就儿童美术教育而言,这种做法的僵硬与死板真是显而易见。无论从那个角度看,严格意义上的写实主义和随意的涂抹总是不一致的。涂抹总是试探性的,带有游戏成份,而写实则是趋向严格的,带有抽象性。
我个人的经验说明,凡是过早地让孩子(包括初学者)去画什么杯子苹果之类的静物,也就是说过早地贯彻写实主义,无异于剥夺他们初期所呈现的旺盛的绘画热情。前面已经说过,之所以在儿童阶段普遍出现了一个涂抹阶段,是因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涂抹便是这好奇的证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减低他们的描绘热情,从而把兴趣转移到更抽象的领域。特别是,当他们的涂抹热情没有得到适当肯定,不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学到一些描绘的技巧时,兴趣转移就会发生得更早,也会更快。
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儿童美术教育真的是从他们的涂抹开始的。
杨之光美术教育中心的老师们正是在儿童美术教育中贯彻了这项基本原则,所以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才有了眼前精彩的展览。更重要的是,从展览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中心不仅让儿童们从他们的涂抹开始,不仅让他们的涂抹真正成为他们探知世界的有趣方式,而且还让孩子们把隐藏在心中的其它热情,通过更加游戏化的方式给开掘了出来。这显然比教会他们画一只杯子或一只苹果更加重要。比如,老师们让儿童们做装置,结果就把被现代主义弄得神秘极了的装置还给了普通人,让人们明白,类似拼帖、实物堆放、捏泥巴、甚至包括行为等等,其实都是涂抹的另类表达方式,都可以在涂抹中找到最初的原型,都是心性释放自我实现和认知外部世界的绝妙途径。
看来,不在教育实践中贯彻呆板的写实主义原则,不把培养所谓画家作为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只以开发心智、巩固爱好、增长热情、培植个性为目的,艺术教育的天地才会变得异常广阔。而且,通过老师们的努力,也通过每一个学生的投入,他们才会真正认识到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道理:艺术是属于每一个人的。艺术从来就不是外在于个人的存在,艺术就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并显现在他们的个人行为里。我从来就认为,每一个人都是艺术家,都有机会在艺术实践当中实现自我。我相信,杨之光美术教育中心的主管们和老师们,包括我的老师、著名的艺术家杨之光本人,是会同意我的这个朴素认识的,都是这么来看待艺术的。他们的教学宗旨,恰恰就是还艺术于人民,让每个人从小就亲近艺术,养成艺术的心性,从而把个人内心原本就有的热情开掘出来,从而为未来更精彩的人生做好前期准备。而眼下他们所做的,就是还艺术于孩子们,让他们开心,让他们兴奋,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创造力就如何地惊人。
从历史来看,对涂抹的肯定是晚近的事情。至少从古希腊开始,涂抹就不被成年人认为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了。那时人们追求的是一种和谐,就像毕达哥拉斯所强调的那样,这种和谐就是美,本身具有一种数学般对称的意义。中国人很早也发现了稚拙的境界,但他们也同样反对涂抹。艺术上的稚拙感和随意涂抹仍然有着天壤之别。把儿童的涂抹定义为创造,得有赖于上个世纪发生在西方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有赖于这场运动中的原始主义潮流。正是现代主义运动当中的原始主义,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对天性或天真的狂热追求。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人们才第一次发现,儿童的涂抹具有成人所忘却的天性。结果出现了以模仿儿童天真状态为特征的绘画风格。德国的克利是一个例子,西班牙的米罗则是另一个例子。当中还有不少原始派或稚拙派的创作,创造了20世纪艺术的奇特景观。
自那以后,所有以发挥儿童天性为职志的美术教育,几乎无一例外地对涂抹采取了高度肯定的态度。他们宁愿在孩子们的随意涂抹当中加以引导,而不愿意让他们过快地忘掉他们的天性。建立在这种认识之上的少儿美术教育,无异于是一场吸引他们参加的美妙游戏。
可惜,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儿童美术教育被两个过重,功课过多,没有时间学画。其实这种说法不对。即使没有太多的学习任务和作业,学习绘画的人仍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持续减少。这是一个客观现象。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儿童的涂抹也不是真的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具有完全的随意性,或者真的是天真的创造。大量的实验材料已经证明,3岁以下的儿童,他们在描绘人像方面有着惊人的一致。这种现象告诉我们,儿童的涂抹仍然具有探索外界事物的认知特征,涂抹只是他们尝试定义外部世界的一种努力而已。
也就是说,当儿童拿起笔在一张白纸上涂抹时,其实他们是在搜寻让他们陌生同时又为他们所看到的事物。皮亚杰指出:儿童看见一件物体,比他们把这物体描绘下来要早得多。他接着强调,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发现。皮亚杰的意思是说,眼睛在探求外部世界时具有相当完整的主动性,但是,当人们试图把这种早期的视觉探索转变成白纸上的图画时,却产生了极大的困难。格式塔心理学也支持这个结论,可怕的目标歪曲了。其一是以培养画家为目的的教育,其二则是在教育中贯彻写实主义的原则。前者过早地把美术学院的系统引入儿童绘画当中,后者则把画像与否作为成绩的标准。这两个目标事实上只是一个,那就是写实主义。美术学院教学系统的核心便是写实主义,所以要培养一个画家,也必须让他学习这写实主义。美院教育如何我不再这里谈论,仅就儿童美术教育而言,这种做法的僵硬与死板真是显而易见。无论从那个角度看,严格意义上的写实主义和随意的涂抹总是不一致的。涂抹总是试探性的,带有游戏成份,而写实则是趋向严格的,带有抽象性。
我个人的经验说明,凡是过早地让孩子(包括初学者)去画什么杯子苹果之类的静物,也就是说过早地贯彻写实主义,无异于剥夺他们初期所呈现的旺盛的绘画热情。前面已经说过,之所以在儿童阶段普遍出现了一个涂抹阶段,是因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涂抹便是这好奇的证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减低他们的描绘热情,从而把兴趣转移到更抽象的领域。特别是,当他们的涂抹热情没有得到适当肯定,不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学到一些描绘的技巧时,兴趣转移就会发生得更早,也会更快。
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儿童美术教育真的是从他们的涂抹开始的。
杨之光美术教育中心的老师们正是在儿童美术教育中贯彻了这项基本原则,所以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才有了眼前精彩的展览。更重要的是,从展览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中心不仅让儿童们从他们的涂抹开始,不仅让他们的涂抹真正成为他们探知世界的有趣方式,而且还让孩子们把隐藏在心中的其它热情,通过更加游戏化的方式给开掘了出来。这显然比教会他们画一只杯子或一只苹果更加重要。比如,老师们让儿童们做装置,结果就把被现代主义弄得神秘极了的装置还给了普通人,让人们明白,类似拼帖、实物堆放、捏泥巴、甚至包括行为等等,其实都是涂抹的另类表达方式,都可以在涂抹中找到最初的原型,都是心性释放自我实现和认知外部世界的绝妙途径。
看来,不在教育实践中贯彻呆板的写实主义原则,不把培养所谓画家作为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只以开发心智、巩固爱好、增长热情、培植个性为目的,艺术教育的天地才会变得异常广阔。而且,通过老师们的努力,也通过每一个学生的投入,他们才会真正认识到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道理:艺术是属于每一个人的。艺术从来就不是外在于个人的存在,艺术就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并显现在他们的个人行为里。我从来就认为,每一个人都是艺术家,都有机会在艺术实践当中实现自我。我相信,杨之光美术教育中心的主管们和老师们,包括我的老师、著名的艺术家杨之光本人,是会同意我的这个朴素认识的,都是这么来看待艺术的。他们的教学宗旨,恰恰就是还艺术于人民,让每个人从小就亲近艺术,养成艺术的心性,从而把个人内心原本就有的热情开掘出来,从而为未来更精彩的人生做好前期准备。而眼下他们所做的,就是还艺术于孩子们,让他们开心,让他们兴奋,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创造力就如何地惊人。
猜你喜欢
- 2015-03-16 陈履生:办画展的国博领导
- 2015-03-16 海峡两岸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书画展征稿
- 2015-03-16 海峡两岸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书画展征稿
- 2015-03-15 将军与地方名家书画展在京举行
- 2015-03-15 华裔油画家李自健“人性与爱”主题油画展
- 2015-03-13 百年老上海风情画展开幕 范生福连环画等70余幅作品展出
- 2015-03-13 高仿真画展揭开国宝面纱 一等仿品忧虑重重
- 2015-03-13 香港发行成语故事儿童邮票
- 2015-03-11 禅心清韵 苏宗胜花鸟画展20日将在京开幕
- 2015-03-11 法国总统萨科齐84岁老父在北京举办画展
- 搜索
-
- 05-12关于中国书法家协会入会申报的声明
- 02-252016墨淘网当代书画作品微信拍卖会拍品征集四月底截止
- 04-28行云流水 指到书成——记指书书法家方庆云
- 04-13《中国书法报》创刊并将公开发行
- 04-13书法家方庆云:闽海翰墨公益心
- 04-03“星星点灯,艺术助学——关爱自闭症儿童”捐赠仪式在福州隆重举行
- 03-15李克强:中国完全可以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 03-15云南省委副书记仇和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
- 03-15众明星出席济南慈善拍卖活动
- 03-15国防部:缅军机再越境将坚决应对 缅方承诺追责
- 34892℃中国书法家协会简介
- 25479℃中国书法家协会领导名单
- 22599℃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名单
- 19916℃中国书法家协会五个专业委员会名单
- 18569℃林岫当选为主席 北京书协新一届理事产生
- 15460℃首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决赛获奖名单
- 14861℃首届电视书法大赛大赛介绍
- 11614℃中国书协召开“兰亭奖”工作会议
- 7815℃中国书协2003年工作设想
- 6801℃第二届全国电视书法大赛征稿启事
- 04-28行云流水 指到书成——记指书书法家方庆云
- 04-13《中国书法报》创刊并将公开发行
- 04-03“星星点灯,艺术助学——关爱自闭症儿童”捐赠仪式在福州隆重举行
- 05-30《国际少儿书画作品集》5月底正式出版
- 03-11李延声委员:可对高考时用毛笔写作文的学生加分
- 02-25书法是传统文化还得继承
- 02-25聚焦大运村 “中国风”成为学习热门
- 02-25艺术收藏再发新枝 中国书法市场正稳步上升
- 11-25多少钱一“尺”?中国书画领域的通病
- 11-25韩剧穿帮将隋炀帝身后屏风设为毛泽东诗词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