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在“帕特农神庙”欣赏卢浮宫珍宝

兰亭书童 2007-08-13 热点透析 评论
        不踏入法国巴黎的土地,也一样能够亲眼目睹卢浮宫珍宝的真容。

  “卢浮宫珍藏展——古典希腊艺术”今日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展出。此次展览是卢浮宫馆藏艺术品首次在京展出,更是卢浮宫在中国内地规模最大的展览。此次展览的第二部分《古希腊人的神灵世界》,将会令所有观众有机会看到只有空气阻隔的珍贵展品——因为,在这一部分的展览中,所有雕像全部都是裸展,而不是放在玻璃橱窗内——这也是本次展览的一大看点。


  记者对话中方策展人:


  爱神、美神、雅典娜女神


  还有苏格拉底、柏拉图


  他们都来了


  广州日报:听说这一次展览是因为卢浮宫在维修,所有展品都被暂时存入仓库,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机缘,得以促成展览尽快开办,引入这展览还有别的考虑吗?


  黄雪寅:其实中国有许多观众都很了解希腊文化,但是真正能够以文物的形式了解还少有机会,除非是前往巴黎的卢浮宫。首都博物馆也是希望能够让国内的观众不出国门就能够欣赏到世界一流博物馆的藏品。


  广州日报:观众应该如何欣赏这个展览?


  黄雪寅:从历史的角度看,希腊艺术对世界艺术的影响很大,本次引进的展品部分在日本展出过,部分是第一次走出卢浮宫,囊括了希腊历史和文化艺术的精华。第一部分展品主要是想展示古希腊时候人们的生活状态,老人、孩子、男人、女人,甚至墓碑。第二部分,主要是想体现希腊的宗教中人神合一的文化,展示了许多大型雕塑,包括爱神、美神、雅典娜女神的塑像。第三部分,让观众有机会和苏格拉底、柏拉图这样的名人“对话”。他们的头像这一次都来了。


  广州日报:不懂艺术的观众是否要预习? 


  黄雪寅:我们预想,参观者有部分可能本身就是艺术领域的,对于希腊文化很爱好,或者是搞艺术、艺术史研究的,对于那些对艺术不太了解的观众,这一次我们也作了说明方面的改善,说明牌一般都做得比较长,观众不但可以看到和文物相关的说明,还能了解到文物背后的神话传说和文化内涵。


  集中展示卢浮宫古希腊分馆130件藏品


  古典时代是一个神奇的“轴心时代”,这期间世界上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流派和思想家,中国产生了老子和孔子,印度出现了释迦牟尼,古希腊的文明也发展到顶峰,出现了“古希腊罗马哲学中期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杰”的头像也在本展览展出)。古典时代是世界文化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历史时期。


  始建于1190年的法国的卢浮宫,早期为贵族的宫殿。1791年改为国家艺术博物馆,许多世界闻名的稀世珍品: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的雕刻都珍藏其内。此次展览就展现了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希腊古典时代”,展品全部出自卢浮宫的古希腊分馆。


  据悉,今年7月26日、27日,48箱文物、2箱展具就全部从巴黎运抵首都博物馆,总保价达三亿多人民币。7月30日,文物点交与布展工作的开始。卢浮宫的外借展览,往往采取与其他博物馆携手展出的形式,参与展览的卢浮宫各分馆一般只借出十几件藏品,而此次在首都博物馆的展览,一次就集中了卢浮宫古希腊分馆130件藏品,规模之大、展品之多、质量之高,是卢浮宫历次外借展览所罕见的。


  以文明分析法诠释展览主题


  此外,有一些珍贵展品入藏卢浮宫以来首次离开法国展出,如《帕特农神庙的雅典娜》、《战神阿瑞斯》雕像,原路易十四藏于凡尔赛宫的《阿芙罗狄忒》雕像,以及原为意大利王子博盖塞收藏的艺术精品等。


  西方博物馆通常采用艺术史的叙事方式展示艺术品,而本次展览的卢浮宫策展人Martinez先生则选择了文明分析法诠释展览的主题,不失为艺术品展览的一次创举。首都博物馆设计人员与专家在尊重卢浮宫策展人主体构想的基础上,经过双方共同努力,将展览内容划分为《生活在古典希腊时代》、《古希腊人的神灵世界》以及《与希腊名人对话》三个部分,分别从社会生活环境、精神信仰和文化魅力三个角度展示希腊古典时期的社会与文化面貌,向观众展示2500年前的古希腊人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发展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从而创造了古典时代的辉煌文明。


  为了让观众们更能身临其境,主办方仿造了古希腊帕特农神庙遗址,展览的第二部分《古希腊人的神灵世界》将在复原的神庙内展出。


  如何鉴赏古典希腊艺术?


  古希腊的陶器:“红绘陶”


  早在公元前530年左右,希腊陶器装饰艺术就出现了红绘风格,被后世称为“红像式陶”或“红绘陶”。这种新的陶器装饰画法迅速得到普及并取代了之前的“黑像式陶”,成为希腊陶器装饰的一个新的高度。所谓“黑像式陶”,是在赤褐色或黄褐色的陶壁上,用黑色做剪影式的描绘,人物轮廓的内部则用刻线的手法表现。而“红像式陶”是在赤褐色或黄褐色的陶壁上用黑色或深褐色做勾勒和装饰,在形象之外的部分涂上黑色颜料。


  “红像式陶”的人物刻画比“黑像式陶”更生动,出现了正面、侧面、3/4侧面等不同角度的人物形象,焦点透视开始逐渐被人们认识和利用。值得一提的是,公元前6世纪晚期的红像陶装饰出现了“空间幻觉”,瓶画家们利用透视缩形将三维空间的关系表现在一个平面上,从目前可见的文物情况看,在希腊人创造这一画法之前,还没有出现过对三维空间的表现(如红像陶双耳尖底瓶)。但在宗教和祭祀领域使用的陶器上,黑绘风格依然被保留着,不过技法已经不再像传统黑绘那样采用刻板的“侧面正身”手法,造型有了较多变化(如黑绘祭礼场景残片)。


  古希腊的雕像:


  青铜雕像和大理石雕像


  希腊古典时期的雕塑由于战争和后世的破坏,很多作品没能流传下来。今天的人们主要通过罗马时代的复制品来了解古典时代希腊雕塑的面貌,罗马时期的仿制品也因此成了研究古典希腊雕塑最可靠的标本。在此次展览中就有许多1~3世纪罗马时代的仿制雕塑。


  古希腊雕塑并不仅仅是大理石的天下,与之同时并存的还有青铜雕像,甚至在一些方面,青铜雕塑领先于大理石雕塑或成为大理石雕塑模仿的对象。


  人们之所以较少看到青铜雕塑,因为青铜是当时的重要金属材料,许多希腊青铜雕塑在希波战争中被波斯人运走或者熔掉。由于青铜材料具有一定的张力,在雕塑家们改变原有埃及式造型姿势时比较容易实现塑造大跨度的动势。而大理石质量很重,没有什么张力,动势的跨度不能承受该部分的重量时,大理石就会断裂。但古典时期的雕塑家波吕克里托斯还是找到了一个“经典的动作”,即两肩连线、两髋连线呈相反的方向,呈现左肩高右肩低,右髋高左髋低的连线,同时躯干从正面看自然呈S形,使人物形象生动自然(如阿芙罗狄忒雕像)。公元前4世纪,雕塑出现了新的倾向。第一是强有力的新的向自然主义推进的倾向,人们不仅有年龄和个性特征,还应该有感情和情绪特征。第二是日益专门化的倾向,甚至在艺术家中有人专门擅长描绘激情,还有些人专门描绘抒情的情绪和温柔的感情。第三是新的观念成了艺术主题,这些观念常常能够通过拟人的方法得到表达。


  希腊古典时期


  希腊古典时期是古希腊文明的巅峰时期,是文学、艺术乃至哲学的黄金时代。西方艺术史学者一般把希波战争结束(公元前479年)到公元前5世纪中期称为“古典早期”;把公元前5世纪中晚期称为“古典盛期”,帕特农神庙即建造于此时。


  在本次《卢浮宫珍藏展——古典希腊艺术》主要展现的就是古典时期希腊艺术品。


  古希腊奴隶民主制为古典艺术的兴盛提供了社会环境基础,丰富的希腊神话为古典艺术提供了精神源泉,古希腊的艺术取得了整体的进步。

Tags:卢浮宫   神庙   珍宝   帕特   欣赏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