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目前南京唯一“艺术仓库”生存状况比较艰苦

兰亭书童 2007-09-07 热点透析 评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圣划艺术馆)


今年去江心洲吃葡萄的市民,又多了一个去处,就是去圣划艺术馆感受艺术气息。


  《一个摄影机的命运》讲述了一部摄影机从高楼坠下,摔得七零八落,散落为一堆零件;三个屏幕同步放映的“行为艺术”短剧,诠释现代年轻人迷茫的内心世界,夸张诡异……艺术馆里的作品充满了想象力,如果不是有人讲解,不少市民“看不懂”。


  南京的“苏荷”模式


  说起自己的艺术馆,馆长陈燕似乎有很多话要说。


  圣划艺术馆是今年刚刚搬到江心洲。其实,圣划艺术馆已经有5年的历史,最初还只是“艺术仓库”的形式。


  “在书画收藏盛行的今天,国内众多收藏家对传统书画倾注了更多的热情,对当代艺术作品却很少涉足。”2002年年底,在河西江东村出现的南京圣划艺术馆,填补了南京大型当代艺术机构的空白。


  据介绍,“艺术仓库”这种形式诞生在上世纪40年代的纽约。当时,一些贫穷的艺术家们为逃避市区的限制和昂贵租金,在曼哈顿的西南端利用废弃的工业厂房分隔出居住和工作需要的各种空间,这种新颖的艺术空间渐渐吸引了大量艺术家与相关的商业及艺术消费群体,这里被称为“苏荷”区,至今仍是美国现当代艺术的中心。


  而江东村这个艺术仓库的诞生则纯粹得多。


  2002年夏天,艺术家吴翦找到江东村村委会后面的这片家具仓库,转租下其中的一个仓库。吴翦和十多位艺术家将这里改造成自己的工作室,并取名叫“联手创库”。同时,由于拆迁,长江路上的“艺术神画廊”也在寻找新的安身之所,“联手创库”引起了他们在南京建立艺术仓库的共鸣。不久他们以每平方米9元的价格,租下了全部3个仓库共4000平方米的面积,成立了“圣划艺术中心”。


  后来,江东村的艺术仓库被分割为摄影、陶艺、雕塑、设计和绘画等18个艺术家工作室。每月这些艺术家只要向圣划缴纳每平方米9元的租金,而仓库的管理者圣划则策划展出这些艺术家们的作品,以及向外界推荐并组织艺术人士和藏家来仓库参观交流。去年,由于艺术仓库所在正是滨江大道绿化带的范围,艺术中心面临拆迁,后来才选择了江心洲。


  经营为何不甚理想?


  除了营造当代艺术氛围,给当代艺术家提供创作的场所外,圣划更注重与国际当代艺术家的交流。


  “在南京工作生活的外国人基本上都来过我们艺术馆。”馆长陈燕女士介绍,“很多国外游客也把这里作为参观景点之一。”


  今年葡萄节期间,他们还策划了“圣划创意市集”,游客可以“淘”到艺术家、艺术院校学生亲手设计的服饰、陶艺、木雕、手工艺品等作品。“不过创意市集在国内,还不是特流行的事物,尚未影响到很多城市,南京也是刚刚起步。”陈燕坦言,某些设计师摊头,多数是以手工制作的小东东为主,很多东西限量,没有达到能够形成产业的地步。


  然而现当代艺术家的集聚,并没有给南京的现当代艺术品市场带来多大的变化,本地的收藏者依然热衷于传统字画。大量国外的当代艺术消费群体也被北京、上海等规模更大、艺术家更知名、市场运作更成熟的艺术仓库所拦截。


  “我们幸好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的工作,要是在这个仓库里谋生,早就饿死了。”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这样对记者说。


  谈起经营,陈燕馆长表示,由于当代艺术还没有被大众了解,目前的生存状况比较艰苦,艺术馆还无法自己养活自己,好在有几个民营企业一直在提供资金上的支持。“现在还没有到赚钱的时候。”陈燕馆长直言。在圣划的理念中,艺术仓库前期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艺术积淀,这种积淀包括举办各种免费的交流展和学术活动,一次又一次地筛选出好的艺术家,确保留下最有潜力同时创作状态也最好的人。在这期间,他们还要不断考察艺术家的作品,从中选出自己要收藏的系列。当这一切成熟之后,艺术仓库才能进入经营阶段。


  “当代艺术的势头越来越好,跟国际接轨很直接,现在真正关注的很多都是外国人。”对于未来,陈燕充满自信。她说,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我们可以把南京的艺术仓库打造得和北京、上海的一样好。

Tags:南京   艰苦   仓库   生存状况   艺术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