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中国抽象艺术小步走

兰亭书童 2007-09-20 热点透析 评论
       中国的抽象艺术在没有市场的时候被艺术界所压抑,在市场建立起来之后一些艺术家又被市场裹挟,而大众始终对它抱着拒绝的态度

  9月5日下午,上海苏河艺术的三层空间被各种各样的线条和色块填充起来。这个被命名为“线”的展览是中国抽象艺术的一次集合。在中国的当代艺术被符号化裹挟之后,抽象艺术以一种集体的姿态介入人们的视线。


  中国抽象艺术出发


  这次展览的策展人李旭,抽象艺术是13年前他找到的自己关注当代艺术的切入点。


  1995年,作为第一批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艺术家之一,丁乙在上海美术馆做了自己的第一次个展。丁乙的作品在当时与大多数艺术家全然不同,几乎全部属于纯抽象的范畴。那时,李旭在上海美术馆工作,在为丁乙组织学术研讨的期间,李旭意识到抽象艺术可能是自己“研究当代艺术的抓手”。但是,当时大多数当代艺术家都在想如何尽快被国外的市场认可,都在创作具有典型中国符号的具象作品,抽象艺术显得十分边缘。


  两年后,李旭等到了一个机会。那时候艺术家米丘在主持着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画廊,正对于开幕展的内容发愁。李旭向米丘提出,“能不能做一个纯抽象的展览?”那个被命名为“无形的存在”的展览就这样诞生了,那是中国历史上最大型的一个抽象艺术联展。主办者是商业画廊。


  而中国抽象艺术进入厅堂是四年以后。2001年,李旭已任上海美术馆学术部主任。因为一个租用美术馆场地的机构临时毁约,二楼整层将空置近两个月,馆长让他赶紧做一个展览救场,只给20天时间准备。李旭说,“我当时都懵了,就问馆长,做一个纯抽象的行不行?”馆长回答,“赶紧吧。”


  李旭赶紧联系自己熟识的抽象艺术家,那时候抽象作品市场不好,大量作品都存放在艺术家自己的画室里,可以随时调集。“艺术家都很激动。而且不要艺术家自己交钱,美术馆还出钱印画册。”李旭说,那个展览美术馆一共花了十几万元。


  这个展览被命名为“形而上2001”。中国抽象艺术第一次进入了官方的美术馆。


  中国抽象艺术家的轨迹


  之后这些年,作为一个策展人,李旭一直在按照自己的思路改变着抽象艺术在中国的地位。与此同时,抽象艺术家们也在经历着自己的蜕变。


  由于中国传统的艺术教育大都以写实为主,所有抽象艺术家都经历过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变。参加这次展览的张浩和陈若冰代表了中国抽象艺术家的两种典型形态。


  张浩80年代初进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攻人物,和其他学生一样,突如其来的西方艺术思潮进入中国时,他被那些印刷模糊数量稀少的图册深深吸引。张浩回忆说,他看到西方的现代作品之后,第一个想法就是中国画还要画,但是要变得现代。


  慢慢地,沉浸在人物画中的张浩感到困惑:“我画一个人目的是把他的状态画出来,但是你对那个人又了解多少?最后还是画成了自己。我觉得这样下去很没意思。”张浩于是开始从关注他人转向关注自我。而从1995年开始,张浩彻底把人物从自己的画面里剔除了出去改画风景和山水。而到了2001年,他的转变更为彻底,画面只剩下抽象的线条和墨块。“但是我那几笔线条里包含的意思更丰富,我画的是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是自我的感觉,而不再是要通过画面去叙述一件什么事情。”张浩说。


  如果说,张浩的作品里还保留着中国水墨的处理方式,那么出生于70年代初的艺术家陈若冰的作品就更接近西方的抽象主义。简洁的几个色块或整齐或凌乱地摆放在一起,表达了一种纯粹个人化的感受。和张浩一样毕业于中国画专业,陈若冰毕业后直接去德国求学,师从一位色彩大师。“我去德国就是为了有突破,那边不分画种,可以自己选择。我刚到德国的时候还在画中国画,后来尝试西方的抽象派,有一段时间模仿痕迹很多,直到在德国四年后,才找到了自己用抽象表现的感觉。”陈若冰说。他把那一年看作自己艺术生涯的开始。


  中国的抽象艺术家大多经历着这种相似的蜕变,他们越来越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抽象艺术虽然来自西方,但在中国有可能会生长出一种“中国式的抽象”。

Tags:小步   中国   抽象   艺术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