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中新吉林网12月6日电 作者简介:张金梁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书法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出版学术专著有《〈续书史会要〉补证》、《明代书法史探微》等,获中国文联及中国书协兰亭书法奖学术奖,在国内学术界颇有影响。
东北地区,虽地处边远,且少数民族众多,但其由于自始至终受到汉文化滋润,所以汉字书法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今特将其几个重要书法史时期略加勾勒,以飨读者。
《好太王碑》之光环
公元前三十七年,在现在辽宁省桓仁县和吉林省集安县一带,产生一个名为高句丽的王朝,历时700余年之久。现在的吉林省集安,便是高句丽王都遗址,在此留下了大量的遗迹文物,《好太王碑》便是其最有代表性者。
《好太王碑》立于公元414年,是高句丽王朝纪念第19代王好太王而刻,此碑至今1500余年,久被冷落在荒山野岭之中,直至清末的光绪年间,才被金石爱好者关月山发现,拓之流传于世,并传至京师,一时轰动书坛及收藏界,极受文人墨客青睐。
《好太王碑》高六米有余,四面刻字,字大如碗,书法似隶似楷,方正纯厚古拙朴茂,气静神凝自然生动,无一点剑拔弩张之陋习。点画上圆笔遒劲如篆,力求自然浑朴古雅可爱,结体稚拙天真别出心裁妙趣横生。从整体上看,此碑书法具有匀称、丰满、端庄、肃穆之感,相比于东汉诸碑别具面貌,体现出了一种不衫不履的林野之风。此碑面世以后,追随其书风者众。《好太王碑》不但以其奇特的书法艺术魅力屹立于世,而且成了东北地区历史上书法文化的重要标志。
辽、金时期之书法
辽(契丹)建国于公元907年,传五帝,凡88年,东北之地属其辖区。辽建国之初参考汉字即创造出了契丹文字,陶宗仪谓“用汉人教,以隶书之半增损之,制契丹字数千,以代刻木之约。”其每字尚能见到隶书雁尾,可知“隶书之半”之“隶”,当指“汉隶”,此称为契丹大字。另有契丹小字,每字由一至七个原字组成,为拼音文字,形体更接近于汉字楷书。虽然大辽朝廷极力推广契丹文字,但原来使用汉字的惯性及汉字的丰富内涵及使用方便的优越性不可抗拒,再加之宋、辽两国的频繁交往,使大辽朝廷不得不将两个契丹、汉字体系同时应用,现藏于辽宁博物馆众多的辽廷最高统治者帝后的哀册,多为契、汉两种文字刻成。从大量的辽石刻及墨迹来看,其汉字书写大都师法唐及五代、宋人,以追随唐欧阳洵、颜真卿、柳公权及宋苏东坡书体者为多,颇为遗憾的是,整个辽代没有出现影响大的书法家。
金国在宋和辽国运式微之时崛起,立都会宁(吉林省阿城县南),从建国到灭辽只用了12年的时间。建国之初,其使用契丹文和汉字,后也参考汉文创造女真大字和小字。金国的地域颇大,宋帝国江北的半壁江山也囊括其中,靖康时徽、钦二帝及百僚也被掳去,且索之书籍及苏、黄、米等墨迹特多,因此金国成为以汉文化为主的朝廷,上自皇帝下及臣民学习书法蔚然成风,朝廷中出现了众多书家,代表者如:
任询,字君漠,号南麓、龙岩,易州军市人。正隆进士,官至北京盐使,善行、楷书,学颜真卿,本传谓其“书为当时第一”。
党怀英,字世杰,号竹溪,泰安人。进士及第,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善篆书,赵秉文谓其“篆籀八分,李阳冰之后一人而已”,“小楷如虞、褚,亦当为中朝第一。”
王庭筠,字子端,号黄华山主、黄华老人,别署雪溪等,辽东熊岳人。进士及第,官至翰林修撰。其善行草书,行学米而能乱真,袁桷谓其“使生于元-盛时,实不在米老下。”
赵秉文,字周臣,号闲闲老人,磁州滏阳人。进士及第,官至礼部尚书。其善行草书,学王庭筠,本传谓其“字画则草书尤遒劲”。从上面不难看出,金朝书家实南宋之分支,大都学北宋之书。当时书名颇大者还有宇文虚中、王竞、蔡松年、吴激、高士谈、赵沨、王万庆、张天锡等,成为中国书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现代东北之书坛
近现代东北地区的文化艺术发展异常迅猛,其原因有二:一是大批满清遗老聚集此地;二是新中国建立后,对东北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视。
伪满洲国的建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耻辱,由于大批满清遗老们的聚集长春,却给东北文化艺术带来了不少生机。在书法上以郑孝胥、罗振玉为代表,他们虽然生活在东北的时间并不长,但其高超的书法成就,对东北书法影响较大。郑孝胥,字太夷,号苏戡、海藏,福州人,清光绪解元,官至湖南布政使,民国时在上海鬻书自给,“九·一八”事变后,从溥仪任伪满洲国总理,声誉大毁。其善魏碑书,沙孟海谓其“可以矫正赵之谦的飘泛,陶氵睿宣的板滞和李瑞卿的颤笔的弊病,只有郑孝胥了。”他的书法既有精悍之色,又有松秀之趣,于冲淡之中,带有激宕之气,后人学之者颇多,然没有其传统学问功底及秉赋,所得者仅棒棒枪枪,逸致全消,少有成者。
解放后新中国对东北文化发展有所倾斜,设立高校较多,人才引进亦众,在书法上出现了于省吾、罗继祖、游寿、沈延毅等成就很高的大家。
于省吾(1896-1984),字思泊,号泽螺居士、夙兴叟等,辽宁海城人,1919年毕业于沈阳国立高等师范。初从政,后潜心研究古文物和古文字学,曾任京城各大学教授及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等职,1955年被聘为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历史系教授,由中华书局出版《甲骨文字释林》,共考释前人所未识或已识而不知其造字本意的甲骨文300余,占已识甲骨文字的1/4还多,达到了当代古文字研究的高峰,被《中国训诂学史》的作者胡朴安先生推为“新证派”的代表人物。于氏书法四体俱工,而多以草书面世,其草似脱籍于清末沈曾植,而将沈书之用笔加以帖学滋润,结体则化险为夷崇尚平正,以章草为体,工整严谨,功力深厚,点画之间,荡漾着浓厚的学问气息,故后人可望而不可即也。
罗继祖(1913-2002),字甘孺,号鲠庵,罗振玉之长孙。自幼从塾师读书,习书画,1946年任旅顺市教育局科员,负责整理自家藏书九万册,捐献给国家。全国解放后任沈阳博物馆研究员,1955年调入东北人民大学历史系。其弱冠便以《辽史校勘记》跻身辽史四家,文革前应中华书局之邀校点《二十四史·宋史》,著作甚丰,为我国著名的教授、学者、史学家、古文献学家、书法家、书画鉴赏家。其自幼酷爱书法,早年习唐人写经,后兼容各家,宗法唐宋,书法工甲骨文、金文、隶、楷、行、草诸体,尤擅行、楷,严整挻峭,雍容大度,一派天然,毫无拖沓之态,有六朝笔意,儒雅可爱,影响远及东瀛。
游寿(1906-1994)字介眉,出生于福建霞浦,入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中文系,受教于胡小石,学习先秦文学、金石、书法。抗战胜利后,于南京国立图书馆金石部任主任,集中整理编辑了5000多种金石拓片,大大地开阔了眼界。解放后,由南京大学调山东师范学院,1957年调哈尔滨师范学院(哈师大前身)。其书以魏碑笔法写行书,内涵丰富,朴拙厚重,老辣大气,不让须眉。沈鹏评曰:“她是学者、诗人、历史学家和古文学家,仅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认识,游寿先生堪称本世纪杰出的女书法家之一。”
以上几位老书法家大都是学问书法兼善者,可供后人借鉴。当代东北书坛人才济济,新人新作不断涌现,但其成就高低还有待于历史的考验,故不敢妄加评论。
- 上一篇:老年书法大学 首届13学员毕业
- 下一篇:无锡书法家荣获人类贡献奖书法金奖
猜你喜欢
- 搜索
-
- 11-16《CCCPA全国少儿书画艺术等级评定简章》发布 2017春季开始报名了
- 09-302016第九届(国际)青少年儿童书画交流大赛火热征稿中(图)
- 01-05福州:俏笔迎春 助学公益
- 12-19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届主席团及理事名单
- 06-10书法家吕庆宜在福师大美院开展艺术讲座
- 04-18全国第二届手卷书法作品展获奖入展公示名单
- 04-13《中国书法报》创刊并面世
- 04-13辽报集团注资合作 中国书法报社在京揭牌
- 04-13《中国书法报》创刊: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 引领书坛
- 03-25福建省老艺协书法委员会在省老干局召开会议
- 16179℃周志高执掌《中国书法》大印
- 11964℃免费赠阅《炎 黄 书 画 报》
- 11046℃刘荣升书法作品选登
- 10139℃中国榜书名家精品展揭晓
- 9846℃中日当代书法大展开幕
- 9781℃韩国直指书法大赛圆满落幕(附获奖名单)
- 9072℃首届中国榜书大赛获得名次暨优秀作品名单
- 8841℃丘程光将在大连举行书法展
- 8647℃中国天津/新加坡书法交流展
- 8192℃ 第二届国际榜书大赛暨中国榜书艺术大论坛揭晓
- 01-05福州:俏笔迎春 助学公益
- 12-19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届主席团及理事名单
- 06-10书法家吕庆宜在福师大美院开展艺术讲座
- 04-18全国第二届手卷书法作品展获奖入展公示名单
- 04-13《中国书法报》创刊并面世
- 04-13辽报集团注资合作 中国书法报社在京揭牌
- 04-13《中国书法报》创刊: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 引领书坛
- 03-25福建省老艺协书法委员会在省老干局召开会议
- 10-10首届福建民间文艺“山茶花”奖揭晓 陈友荣获奖
- 04-25世界榜书联合会中国中原创作中心成立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