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走近未来的“文物修复师”

兰亭书童 2008-04-24 热点透析 评论
不久前,由中国美术馆和敦煌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引发了空前的参观热潮。考虑到观展者的热情,中国美术馆破例将展览延长一个月,两个月的参观人数突破60万……在为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赞叹不已的同时,观众也被一代代敦煌艺术工作者的心血与成就感动,“文物考古”、“文物修复”、“文物鉴赏”这一类专业人才,再一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

  与文物做伴的艺术学子


  王婷是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研究生,研究的是古代美术鉴赏。她的导师是艺术学院美术系系主任卢丁。从2007 年 11 月起,王婷和她的老师、同学们参加了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绵阳市文物局共同合作的“中国四川绵阳地区唐代佛教造像研究”的调查研究工作。如今,初期调查工作业已完成。


  “我本科学的是美术史,临近毕业的时候,却有一段时间找不到方向。”王婷对记者说,“上了研究生,参加了这一个课题之后,我的目标一下子就明确了——我今后要从事文物考古、文物修复工作。野地里的工作给我带来了活力和激情。”


  王婷从事的“野外工作”其实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么浪漫,她和同学们需要对佛造像进行现场勘察、绘图,并且做描述。“这项工作需要很大的耐心。但是想到这是为以后的美术研究、文化研究做工作,心里美滋滋的。现在还没有一本描述四川地区佛教造像的资料,我们的工作可能会填补这一空白。”


  卢丁告诉记者,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早在2002年就开始申请“中国四川绵阳地区唐代佛教造像研究”这一项目,并且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当时,艺术学院的师生们和四川省文物部门一起合作,应用了早稻田大学提供的美能达牌三维成像扫描仪,对成都周边的蒲江、邛崃的唐代佛教美术摩崖造像进行图像资料处理的调查尝试。但是由于技术的不断更新,原先的仪器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了。不久前,研究组购入了国产的天远三维扫描仪,对四川绵阳地区的部分唐代摩崖造像进行了扫描图像数据处理,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完成了人工测绘所不能完成的图像测绘,为田野调查新技术在佛教美术摩崖造像研究上运用,提供了一次宝贵的经验。


  “原先做文物调查、考古工作,大多是文物部门在单打独斗,很容易停留在普查的层面上。如今,由于对艺术史、美学等有一定的研究,艺术学子参与文物工作能够有目的性和选择性地进行调查。”卢丁说。


  卢丁的第一届研究生于春已经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如今她正在西安协助已拥有“艺术与考古研究所”的西安美术学院筹建艺术考古学院。“艺术考古与以往传统的考古不一样,它关注的并不在于年代考证,而在于文物的艺术价值。”于春告诉记者。


  “火眼”和“妙手”是怎样炼成的


  据悉,由于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引起关注,已有不少艺术院校专门开设了文物考古、文物修复等相关专业。南京艺术学院尚美学院早在2005年就设立了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尚美学院的书记兼常务副院长刘金祥本人就是陶瓷修复专家,并且担任着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我们学院现在一共招收了4届200多名学生。设立本专业时简章上写明只招收40名学生,报考的却来了2000多人。此后每年的报考人数都在2000人至3000人。这说明这一专业在社会上的认可度还是较高的。”


  南京艺术学院专门聘请了社会知名的专家、学者担任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的客座教授,引进了不少有一定研究经验的老师和有实际修复经验的技师为学生指导;同时,学院也充分发挥地处南京这一六朝古都的优势,搜集了许多各时期、各窑口的古陶瓷标本,专门为学生们设立了古陶瓷标本室。除此之外,为了锻炼同学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师生们还从市场上收集来许多残碎古瓷,进行修复。学院还不断为学生们邀请专家前来讲座,“南京博物院的张浦生、李竹,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玉器鉴定专家杨震华都来学院做过讲座。过几天,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瓷器专家单国强、冯小琪也将来做讲座。”刘金祥说。


  据该专业周庆老师介绍,学院多次组织学生出外考察,几年以来,各地的窑口和瓷器博物馆都留下了南艺师生们的身影。这一群体,在“雅昌艺术论坛”上也小有名气,师生们将考察、实习的照片以及心得贴到论坛上,和各地的陶瓷爱好者进行交流。


  问及南京艺术学院设立这一专业的缘起,刘金祥感慨颇多。早在2004年,他在媒体上看到一则消息。消息称:中国目前从事专业文物修复的人才不到500人,技术成熟的文物修复专家也就400人左右,以每人每月修复1件文物计算,仅修复现有的2000万件破损文物,就需至少2000年时间。“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文物大国、文化大国,文物修复人才的缺失,很可能造成文化研究、艺术研究的瓶颈;同时,由于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对文物鉴定人才的需求也很大。因此,我们培养这一专业人才,也是为了适应研究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南京艺术学院尚美学院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的第一届学生还没有毕业,但是他们在南京博物院等实习单位的实习,已经透露了他们将来的潜力。“经验在文物鉴赏、修复工作中非常重要,他们还需要在将来的实践中多多学习,才能真正‘火眼金睛’、‘妙手回春’。”


  毕业生就业态势良好


  吉林艺术学院副教授张清谈到古画修复与装裱专业,显得格外兴奋。吉林艺术学院于2002年开设了古画修复与装裱专业。为了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特地从沈阳故宫博物院和长春伪皇宫聘请修复专家戴明举及杨宇霞前来授课,并让学生修复部分吉林艺术学院文物馆馆藏文物。同时,吉林艺术学院的老师们还带着学生旁听了许多文物研讨会,并且到各地文物单位参观学习。


  张清认为,修复与装裱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基本有两个方面:一是就业于文博事业单位,一是就业于文化市场。在文博单位从事文物修复工作,需要有精湛的装裱技艺,需要有应对各种复杂破损情况的纸质和纺织品文物的修复能力,需要有考古学方面的专业知识,需要对装裱材料的历史及其物理化学性能有科学的了解;从事书画装裱,不仅需要有精湛的装裱技艺,还要能够对不同格式的书画进行装潢形式设计,能够对破损书画进行修补和全色。两者需要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是相辅相成的。这都需要学生们加强学习和实践。


  该专业目前已有两届毕业生。“我们的第一届毕业生实现了100%就业,基本都在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和文物单位。如今第三届毕业生马上就要毕业了,就业形势也很不错,他们都已经在各地实习,其中两个已经被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相中了。”张清高兴地对记者说。


  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此前曾表示,2008年要继续做好文物考古、保护和修复人才的培养工作。艺术院校文物考古、修复相关专业的设置,可以充分发挥艺术学子在专业上的优势,为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研究做出贡献。

Tags:走近   文物   修复   未来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