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重庆发现由2000余青花瓷碗砌成清代古墓

兰亭书童 2008-09-04 热点透析 评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墓室里的青花碗层叠得非常严紧,空隙很小,再浇上糯米浆和三合灰定型。市考古所供图


  这一清代墓葬位于鹅岭正街马路下


  专家称:特殊葬俗是“移民文化”产物


  “我市又有重大考古发现!”昨日,市文物考古所透露,我市考古部门近日在位于渝中区鹅岭的一条干道下发现了一座特殊的清代古墓:墓葬竟然是由2000多个青花碗垒成的!对此,考古专家称,“碗墓”在我市极为罕见,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研究价值。


  马路改造掘出“碗墓”


  8月24日上午,数十名工人正对鹅岭正街印制二厂门前马路进行道路施工。


  “哎,挖到一个碗!”一名工人在掘开路面后,铲子突然碰到一个青花碗。当时他没在意,将碗扔到一边。谁知,第二铲下去,更多青花碗从地下“冒”了出来,


  “这该不是以前的制碗厂吧!”施工人员立即报告了文物管理部门。市考古所接报立即派出工作人员赶到现场。


  经发掘,考古人员发现,这是一座罕见“碗墓”:在距马路路面下60厘米处,一个个青花碗碗口对碗底地层层重叠起来,垒成一个拱形,形成了墓室,棺材和随葬品被放入其中,古墓的门用小石块垒砌。


  古墓曾遭盗贼“光顾”


  用碗垒成的墓室在车水马龙的干道下被压了这么多年,而碗却基本上没有损坏,这是什么原因呢?考古专家介绍说,这些青花碗层叠得非常严紧,空隙很小,再加上浇上了糯米浆和三合灰定型,原本脆弱的瓷碗与泥土融为了一体,所以不会破碎。


  据了解,考古人员在挖掘中曾想把碗单独“抠”出来,但很困难,最终将使用化学物品分离。
  但如此坚固的墓葬也没有逃过盗墓贼的“光顾”,考古专家发现此墓早就被盗过,腐朽的棺木里只剩下几根散落的尸骨,随葬品都不见踪影,墓主身份也因此成了谜。


  2000个碗花纹如新


  据考古人员测量,碗口直径大约16厘米,绘有花草等图案,是清代最常见的青花瓷碗。2.4米长的墓室,宽1.35米,全部是用碗堆成。通过测绘和计算,一共有2000余个碗。


  由于墓体被严严实实地压在马路下面,文物专家无法完全进入墓室,只能打一个小洞,将一部分碗挖出带回,其余的就只能让它们继续埋在地下。


  据介绍,这些青花碗都是全新的,没有使用过的痕迹,应该是墓主或家属新购置的,由于上了釉,至今花纹都保持得十分完美。


  专家认为,这种碗当时价格不贵,因此和墓主身份高低贫富无关,不过从墓的规模来看,应该不会是有钱人。


  专家分析
  寓意死后有饭吃


  据市考古所勘探办副主任、考古所领队李大地介绍,用碗垒成的墓室在重庆地区非常罕见,应该是外来产物,该古墓对研究清代葬风葬俗很有价值。


  李大地称,“湖广填四川”时期,很多人从全国各地涌入重庆,也将当地的葬俗带了进来。这样的“碗墓”应该就是其他地方特有的一个风俗,但究竟源于何地,现在还无法考证。此前在福建地区曾发现类似的“碗墓”,但数量没有此次发现的多。


  据分析,用这么多碗垒成墓,寓意有可能是希望亲人在死后有饭吃,不要被饿着。


  新闻链接


  “异型”清代墓葬


  我市发现近20种


  “有人认为清代的墓葬价值不大,其实是不对的。”李大地介绍说,清代时,重庆地区融合了各地的文化和风俗,因此,在我市发现过的比较奇特的墓葬形式就有近20种。曾在忠县发掘出的“圈圈坟”——墓葬周围有一圈一圈整齐的土堆,如同迷宫;渝东南地区有的土家族墓葬是牌楼的形式,一层层重上去;在秀山地区,曾发现过像蒙古包一样的墓葬,非常奇特。


  他说,这些清代“异型”墓葬,很有研究价值。

Tags:重庆   清代   古墓   砌成   发现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