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胸中海岳梦中飞 劫后余生的米芾《苕溪诗帖》

兰亭书童 2010-04-12 书坛快报 评论


北宋《苕溪诗帖》(局部)(行书)米芾

    1963年4月中旬的一天,是文物界值得纪念的日子。一位东北年轻人跨进北京荣宝斋,把一包残缺不整的“破烂”书画放在柜台上。于是,一个奇迹诞生了,工作人员在这堆破烂中发现了数件国宝级书画,煌煌巨制,其中就包括已经被撕裂的北宋米芾《苕溪诗帖》!

    米芾狷狂怪癖的异秉与天纵超迈的才情,成为华夏艺术史中诉说不尽的神话。宋史中记载了他第一次见宋徽宗时的故事:“米元章初见徽宗,命书《周官》篇于御屏。书毕,掷笔于地,大言曰:‘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古。’徽宗潜立于屏风后闻之,不觉步出纵观。”如此清狂自负、恃才傲物的姿态,翻遍中华历史恐怕也找不出几个人来。他无心仕途,痴迷书画,同时代就有人对他的片纸残笺顶礼膜拜。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刻其法书居多,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后世无人可与比肩。

    《苕溪诗帖》是米芾传世墨迹中的无上妙品。该帖为元祐戊辰三年(公元1088年)8月8日用澄心堂素笺写成,米芾时年38岁,抄录其自作五言律诗6首。时应湖州太守所邀,即将启程,此卷是与苏州诸友的赠别之作,是他纵游常州、无锡、宜兴等地的感怀。米芾自诩:“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所以,一股爽健豪迈、洒脱不拘的情怀一旦宣泄开去,一个个灵巧多变的汉字精灵便在纸上跳荡起来,通篇如玉树临风,摇曳生情,长短、轻重、仰偃诡谲莫辨,各具姿态,千百年来的看客在叹服之余,都有八面生姿、沉着痛快的感慨。宋朝的孙觌说它超轶绝尘,不践陈迹,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而绝出笔墨畦径之外,真一代之奇迹也。

    米芾似乎预见到自己的书法“必传千古无疑”。身后的忠实追随者也始终冲不破米氏创下的森严壁垒,烟水空濛的江南摇曳着米家书画的大梦。首先得到这个字卷的是宋高宗赵构,偏安一隅的皇帝把它秘藏内府,并召米芾之子米友仁题跋。元朝时,为大书法家鲜于枢所得,鲜氏书风于此也参透了几分消息。明朝李东阳用玉箸篆为此卷题了“米南宫诗翰”五字引首,并在拖尾作跋语,言辞恳切地希望藏家陆全卿能够世代相传,子孙永宝。后来,辗转流传,最终入藏清廷内府,乾隆皇帝将此帖编入《石渠宝笈初编》,时常作为枕中之秘。伪满政府成立后,此卷随末代皇帝溥仪北上长春,1945年溥仪逃出伪满行宫之后,《苕溪诗帖》下落不明。

    历史终究给了《苕溪诗帖》重见天日的机会。当人们在破纸堆中与它相遇的时刻,这件流传了800余年的灵物已经面目全非:李东阳玉箸篆引首早已不知所终,前后隔水与书心揉搓严重,更为触目惊心的是全卷总计残缺十字,成为永远难以弥补的缺憾。幸好故宫有延光室珂罗版影印本留存,重新装裱时临摹补全了这十个字,虽非全璧,也差可乱真,不是极为高明的看客是分辨不出来的。

    后来,人们想到了那位送画到荣宝斋的年轻人,却未从寻到,在他的身后隐藏着什么故事,也不得而知,历史总是要给人留些许遗憾……(薛峰)

Tags:米芾   劫后余生   梦中   胸中   苕溪诗帖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