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1873年圆明园"残园"玻璃底片首"曝光"

兰亭书童 2010-08-04 热点透析 评论

    昨天(3日),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里,观众被一百多年前的玻璃底片吸引。

    观众留言:曾经的辉煌铭刻在屈辱的记忆里

    2010年是圆明园罹难150周年,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台湾秦风老照片馆和东莞展览馆共同主办的“残园惊梦——奥尔末与圆明园历史影像展”昨天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展出。12帧奥尔末圆明园底片冲洗出的72幅大型原件照片,2帧一百多年前的原玻璃底片(早期摄影底片)首次与公众见面。

    12帧奥尔末圆明园底片全部拍摄的是圆明园西洋楼群像,此次展出的2帧玻璃底片分别为“谐奇趣全景”和“大水法”,尽管拍摄于1873年,但影像清晰,观者无不感震撼。

    据台湾收藏家秦风介绍,他辗转收藏来的12帧奥尔末圆明园底片,包括“谐奇趣南面、谐奇趣全景、谐奇趣音乐亭、谐奇趣主楼东侧面、谐奇趣主楼北面、花园门、方外观、海晏堂西面、海晏堂一角、远瀛观南面、大水法、观水法石屏风”,除了此次展出的2帧外,其余10帧还在台湾。

    展出的72幅大型原件照片,有的还进行局部放大洗印,建筑的巧夺天工、美妙线条都清楚可见,甚至树木的残枝败叶都历历在目。一位老先生仔细品味着每一件展品说:“看这些影像最大的感触是,曾经的辉煌铭刻在浸染着屈辱的记忆里,这是一种非常矛盾和复杂的心情。”《城记》作者王军则表示,这些图片非常清晰,它们所呈现出的细节,对他的研究太重要了。

    此展在世界艺术馆展出后还将在东莞展览馆巡展。将于8月27日结束。

    照片背后的故事

    拍摄者奥尔末

    最早为“残园”留影

    德国人恩斯特·奥尔末,原为专业摄影师,大约1867年在厦门开设一家照相馆,后来放弃照相馆生意,转到中国海关工作,此后46年间,奥尔末始终维持原工作,先后居住在厦门、北京、广州、青岛等地。1873年,奥尔末任职北京海关时,拍摄了一组圆明园的照片,距圆明园被毁仅13年,就目前可以考证的圆明园历史影像中,奥尔末的作品是最早的,比托马斯·查尔德还早4年。

    至于奥尔末如何拍到这些照片,有关专家考证说,圆明园被毁后,虽留有清兵看守,但由于西洋楼在圆明园内相对偏僻的东北角,守卫稀松,在京一些外国人常可出入,并将此作为郊游休闲之地,奥尔末也因此有机会拍照。

    从事圆明园历史文化研究多年的徐家宁说,恩斯特·奥尔末去世后,他在中国期间收集的大量中国瓷器,捐赠给了家乡的罗默尔-佩利扎乌斯博物馆,成为该馆最重要的藏品之一。在他的遗物中还包括12张玻璃底片,内容全部是圆明园西洋楼,对比托马斯·查尔德的照片,可以确定这组底片的拍摄时间早于查尔德拍摄同样题材的1877年。

    发现者滕固

    出书让照片扬名

    奥尔末1914年退休返乡,1927年去世,他的遗孀将从遗物中找出的圆明园底片交给了在柏林工科大学教授建筑学的柏石曼。据徐家宁所说,1929年,一位名叫滕固的中国青年赴德国留学,学习美术史。在德期间他得知柏石曼藏有一组圆明园早期底片。

    滕固反复游说柏石曼借出这套底片,柏石曼最终同意了。193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圆明园欧式宫殿残迹》一书。徐家宁说:“此书共收录15图,其中图1是滕固根据奥尔末的手绘图纸复制的西洋楼景区平面图,图13是滕固友人于1932年所摄大水法残迹,图15是托马斯·查尔德所摄观水法旁钟形门,其余12张均由奥尔末的底片直接制版印刷。遗憾的是这批底片在运往上海途中受损,‘大水法’那张底片断为两半,在滕固的书中仍能看到痕迹。”

 

1873年圆明园

   1 2 下一页  

Tags:圆明园   底片   曝光   玻璃   残园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