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民俗学家:发掘七夕本真含义 强调爱情

兰亭书童 2010-08-17 热点透析 评论

    昨天(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的“七夕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它是如何演变流传的?有什么样的内涵?在传统节日日渐式微的今天如何传承发展“七夕节”?记者近日采访了民俗专家。

    两千多年的爱情

    七夕节在民间又称乞巧节、女儿节、鹊桥节,内涵丰富,极富浪漫色彩,它是怎样起源的呢?

    我省著名民俗学专家倪宝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牛郎、织女既不是人更不是神,而是天体中的两颗星宿,即“牵牛星”和“织女星”,在古人的遐想中,日益丰富地构成了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历经两千多年,至今仍脍炙人口。盛唐时代,七夕节与端午节等民俗节日一道传入韩国、日本,沿袭至今。

    倪宝诚说,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在我国丰富多彩,各地都有其传说,其“观鹊踪、学乞巧”等活动基本一致。

    “观鹊踪”是说人世间的喜鹊都在这一晚飞上高空,为牛郎织女在银河上搭起“鹊桥”,人间很少能见到喜鹊的踪影。“学乞巧”内容就更加丰富了。在古代,乞巧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祭拜乞巧,穿针乞巧,漂针、漂芽乞巧,磨碗听音乞巧,食饺乞巧,种芽乞巧,还有男女双双乞巧等。如今,古老的习俗早已消失,但在中州豫北、豫西的山区却也传承下来一些乞巧的民俗,颇有情趣。如在太行山区,农历七月初七夜,村里七个姑娘用柳叶或夹竹桃叶,剪出绣花针、做活针、纳底针、剪子、织布梭、木梳等形状,待到夜深人静时,姑娘们用甜美的声音,仰视天河,轻声吟唱:“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织女姐姐织女嫂,快快教俺来学巧……”

    吉祥的文化符号

    河南大学教授、民俗学家高有鹏说,七夕作为节日文化的实质是天文崇拜与农耕文明的集合。七夕之夕的原意是与天文崇拜相关,其内涵在于祈求人口生产与农作物生产的最大化。后世的七夕偷瓜,应该是这种遗俗的表现。作为节日,其文化主体生成的直接起源应该与我国古代的星占习俗相关。歌谣中称“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丁”,这里的意义更复杂。有这样的民间信仰,所以七夕习俗中的牛、女崇拜被不断衍生为新的故事元素而越来越生动。

    高有鹏解释说,七夕节除了牛郎织女的爱情元素外,还有其他如乞巧、乞美、乞子、乞年活动,包含了国人渴求智慧、美丽、生子、丰收等很多方面的民俗文化,因此是一种吉祥的文化符号。

    省民协副主席、秘书长程健君认为,七夕民俗文化的原始内涵是“求子”。他说,通过多年的考察发现,从“摩诃罗”到“水上漂”,再到“并蒂莲”,这些民间象征物无不渗透着求子繁衍的内涵。

 

   1 2 下一页  

Tags:本真   民俗   发掘   含义   学家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