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川村民用一生积蓄建陈列馆拼出故宫南迁史

兰亭书童 2010-08-25 热点透析 评论

    只是一个普通农民,却用尽一生的积蓄修建了一座陈列馆。这座陈列馆中,盛满了70多年前,故宫国宝南迁到四川乐山的故事。他的最高学历只是“120个小时的扫盲速成识字班”,但却做出了许多文化人不曾想过的事儿——

    这是一栋灰瓦红柱的仿古建筑,被包围在一大片茂盛的玉米地和水稻田中。这个地方如此偏僻,以至于每天唯一的一班公共汽车,要穿过大渡河桥和一条尘沙飞扬的土路,才能到达这里。

    但对于村民王联春来说,这栋位于乐山市安谷乡泊滩村头的孤零零的小房子,比起那座近2000公里之外、坐落于北京城中轴线的紫禁城,有着“重得多的分量”。这是中国民间现存的唯一一座“故宫南迁史料陈列馆”,为了修建它,这个老人用了两年,耗费了一生积蓄。

    1933年,为了躲避日军侵略,保护国宝,故宫博物院数十万件文物辗转万里,分三路南迁。1939年,其中的10万余件宝物经水路抵达四川省乐山市安谷乡的“河湾儿”。这些悄悄被运送上岸的文物,在这个偏僻的乡镇里,一住就是7年。

    “我与这段历史同岁。”这个71岁的老人骄傲地说。

    这段历史,曾是一个巨大的秘密。王联春还记得,距离自己家只有100多米的“朱、潘、刘”三氏祠堂,就是一处藏宝地。当地的村民大多不知道,那些被紧锁起来、严密看管的箱子里究竟装着什么,他们只知道,“那是博物院里的东西”。大人们会警告顽皮的孩子,“博物院当兵的凶哦,不要随便靠近。”

    那时,他并不知道这其中有许多价值连城的珍宝。但当年日本军队曾在乐山地区大肆轰炸。在老人的记忆中,日军的飞机往河里丢炸弹,炸起了“一两丈高的水柱”,河面上漂浮着翻着肚皮的死鱼,“河水都烧沸了”。

    在这个位于川西的小村子里,9000多箱文物安然度过了战乱年代,抗战胜利后,它们再次沿水路运走,“码满箱子的竹筏,排了半里路那么长”。后来,那些曾经南迁的国宝,一部分回到北京故宫博物院,而另一部分,则远赴海峡对岸的台湾岛。

    这是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文化史上最为壮观的一次“文物大迁徙”,这些国宝经过大半个中国,漂流数千里,竟无一件丢失或损坏。其间,安谷乡的村民们亦功不可没,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曾被雇用为木匠或者搬运工,为国宝的保存,贡献过微薄却必不可少的力量。

    但当时年幼的王联春并不明白其中的意义,他甚至认为,国宝离开了村子,也只是“乘着筏子”,去了“离家不远的乐山”。随后,他和所有同年纪的伙伴一样,站在稻田里,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上世纪80年代,这个在外人看来“一直很有闯劲儿”的农民,成了这个小镇上最早的生意人。他开了煤矿,办了洗煤厂和运输公司,成为安谷的“名人”。他曾驾着拖拉机,去市政府大院里参加“‘万元户’表彰大会”,享尽了风光和他人艳羡的眼神。

    10多年前,乐山当地的文史工作者开始搜集相关史料。那个最高学历只有“120个小时的扫盲速成识字班”的农民企业家,也开始参与其中。他老了,“钱也赚够了”,一心想着能做些“有点文化的事儿”。

    可这个时候,这段“故宫国宝南迁”的历史,已经渐渐被时间湮没。当地的许多年轻人,甚至“从来没有听说过”那段故事。曾经“藏宝”的六处祠堂,也变成了住宅或粮站,然后慢慢地破败,坍塌,最后一片祠堂断墙,也在5年前的暴雨中倒掉了。

 

   1 2 3 下一页  

Tags:故宫   陈列馆   积蓄   村民   拼出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