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课题。9月18日,中国政治学会政治与战略文化专业委员会、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中华文化学院和北京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在京联合举办第四届中华战略文化论坛。来自不同领域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以及文化创意人才围绕“中华文化走出去:机遇与挑战”的主题建言献策。
中华文化如何走出去
“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还不强,这与中华文化本身的巨大魅力和我国应有的国际地位是不相称的,是与世界应该保持并加强文化多元、人类走向和谐的大势不相符合的。我们应该努力改变这一状况。”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为此提出了4个创新性问题:“如何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坚持文化自觉、自强、自信;如何通过世界各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弘扬、传播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如何使中华文化从学术殿堂走向千家万户,深入人心;如何使中华文化真正走得出去,站得下来,为世界所接受和认同,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论坛组委会主席徐根初表示,文化与领土和主权一样,是国家核心利益,应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我们要研究的不是中华文化要不要走出去,而是中华文化如何走出去的问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识和名片,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中宣部秘书长官景辉说。他认为,应该从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一是重视内容创新,增强吸引力;二是重视出口平台和对外营销渠道的建设;三是重视发展新兴产业,努力形成对外文化贸易新的增长点。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叶小文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情怀和和谐理念是文化走出去的核心元素。“我们应该重拾自信,让中国文化以自信、从容、高迈、尊严的姿态走出去。”
“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是简单的文化产品走出去,而是中华文化价值观的走出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表示,要提升文化自信,强化文化主体性建设,提升媒体融合力度,加强传播机制和手段创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论坛期间,组委会还发布了《文化走出去战略评估报告》。报告提出,文化走出去有四大必备要素。一是产品。内容为王是文化产品走出去的不二法则。要精心打造适合海外的产品。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最终体现为中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二是渠道。要培植和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营销渠道。三是宣传,酒香也怕巷子深,中华文化丰富多彩,但在国际文化市场的影响力还不够,要积极利用各类国际展会、文化峰会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市场。走出去要以市场行为为主体,尽量减少官方色彩。
机遇和挑战并存
《文化走出去战略评估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文化走出去面临着极好机遇: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日益提升,“中国热”“中华文化热”持续升温,为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文化传播手段更加丰富,新的文化业态、文化样式不断涌现,为我们发挥后发优势、在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提供了新的条件;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为文化走出去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说,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总体趋势长期向好。
“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所面临的各种挑战。这是调整和制定对外文化政策,提高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产品质量和水平的现实依据。”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副巡视员李红琼指出,当前中华文化走出去主要面临着3种挑战:全球化的挑战、当下中国社会转型的挑战以及文化走出去的政策和管理体制不健全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