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各地展讯 / 正文
新华网呼和浩特10月4日专电(记者于嘉、邓华)国庆长假期间,内蒙古博物院开展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主题活动,除了常规的静态展览,还安排了丰富的互动环节,全方位、深层次地延伸了博物院的科学普及和文化教育功能,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0月3日,内蒙古博物院1500平方米的二楼大厅开展了“传承民族精神、感受民族文化”的歌舞、习俗互动体验活动。身着蒙古族传统服饰的工作人员,表演了动作灵活多变、具有浓郁蒙古族特色的顶碗舞,演唱了曲调悠扬动听的草原歌曲《鸿雁》,演示了蒙古族献哈达、敬奶酒的礼仪礼俗,还和观众一起跳起了有着蒙古族舞蹈“活化石”之称的安代舞。
来自上海的游客赵义涛说,他是第一次跳安代舞,能和大家互动演出,非常愉快。“通过观看歌舞,参加互动体验项目,我了解了不少蒙古族习俗知识,受益匪浅。”他说。
“互动空间”也是内蒙古博物院国庆期间的一个新创意。孩子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亲手制陶、制毡、制作民族工艺品、搭建蒙古包。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既锻炼了少年儿童的动手能力,也让他们体会到早期游牧民族的生活乐趣。
此外,元代文物精品展也吸引了大量参观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100余件精品文物,讲述了草原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展示了元代民族融合的文化现象。
据了解,内蒙古博物院的前身——内蒙古博物馆成立于1957年5月1日,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成立最早的博物馆。新馆于2007年8月8日正式对外开放,主体建筑面积6万余平方米。国庆期间,日均接待游客约1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