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忽然间,人们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收藏时代。媒体有一则报道,说中国收藏家和收藏爱好者有7000万人,反正收藏并未纳入统计局范围,说了也不负责任。而以我的观察,言过其实了,但是收藏热却是不争的事实。拍卖场、饭桌上、媒体界,都留了很大的篇幅。对收藏的人而言,最为要紧的是知道为何收藏,或者收藏的境界是什么。
文物(艺术品)是人类文明的物证,这是公认的说法;收藏品又是玩物,所以大收藏家王世襄先生又说“我不是收藏家,我是玩家”;如今,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文物又是货币等价物,是投资理财的工具。这样,一说文物艺术品有了三种属性,“笔墨当随时代”,我们时代文物的价值也被充分地发掘了出来。其实这功能古已有之,只是在今天格外的彰显。
一、做人类文明物证的守护神是最高境界
私家收藏和国家收藏一样,都是人类文明物证的守护神。差异在于前者是举一家之力,比之于举一国之力的国家收藏显然私家收藏更为艰难。很多人省吃俭用,节衣缩食,为了收购、保存文物,甚至为此付出性命。文物不仅记录了艺术的轨迹,更记录了历史和科学发展的历程。这次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还是捧出了祖宗的《清明上河图》来诠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以压住阵脚。因为《清明上河图》不仅是绘画艺术,更是历史文物,可借此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包括规划、交通、建筑、人物、衣饰、器物等的写实资料,在没有摄影机的年代,与文字相比,更真实、更直观。1106年张择端创作以来共904年,其中有190年存在国家及国立博物馆手里,而710年由私人保存,可见私人收藏功不可没。又以古代青铜器为例,它是研究和证明冶炼技术、造型艺术和文字发展的重要资料,价值无比。自古以来,很多收藏家深知这一点,故以民族大义为重,为国家收藏、看护宝贝。收藏家张伯驹为了把我国第一本法帖陆机《平复贴》留在中国,不让外人买去流落域外,当年花了4万块大洋,变卖房产,甚至变卖夫人的嫁妆,将其收归家中,精心保存。1949年以后,他看到国家博物馆缺少珍品,就无私地捐了出来。他还以220两黄金买下了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后来也捐给了国家博物馆。另外,像张大千花500两黄金买下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徐悲鸿花巨资买下《八十七神仙卷》,都是后世永葆的好事,高风亮节,不可忘却。以碑帖而论,我最近读到上海孙伯渊收藏最全最珍贵,年积月累计1500多件,包括唐碑在内价值连城,悉数捐给了上海博物馆。1949年以后,大批珍宝运台,大陆博物馆靠着私家收藏的捐献,得以恢复元气,形成如今的规模。
现在为人类守护文明物证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一些有实力的收藏家自己投资建立私家博物馆,直接向公众展示和交流,这就进了一大步。若都捐给国家博物馆也未必有空间展出和有人力研究。在社会建立各种美术馆,符合这个时代凡事国营和民办一起上的特点。其中一些还办得不错。比如北京马未都先生办的观复博物馆、绍兴孙海芳办的越窑博物馆、上海戴志康正在筹办的喜马拉雅美术馆、刘益谦夫妇正在筹建的美术馆,都很有规模和品位。相信这些私家博物馆的建立会改变文物收藏的格局,推动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