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万安罗盘传统技艺传人吴兆光(左二)在传授技艺 资料图片
精美的传统木质罗盘 资料图片
新华网济南10月17日电(记者 刘宝森、王海鹰、钱荣)他们身怀“绝技”,国家多年的保护努力让濒临消亡的传统技艺在他们手上得以保存;他们同时被赋予传承大任,但要面对的是技艺的创新与发展仍困难重重。记者在济南举行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了解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见证中国古老文化技艺发展起伏的同时,一并体会着传承带来的欣慰与苦恼。
20多岁的吴兆光手持银杏木材质的罗盘,对人生的方向了然于心。接过父亲的衣钵,将600多年历史的罗盘老店继续经营下去,是他当前最大的心愿。
这位万安罗盘传统技艺的传承人从7岁时就开始在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下,接触传统罗盘的制作。上个月在上海世博会展示生产技艺的他说,罗盘是中国特有的东西,恐怕目前世界上只有他与父亲能完全掌握制作罗盘的传统手工技艺。
这一次,吴兆光从安徽老家带来了一皮箱大小各异的罗盘成品及半成品,并在博览会上租下一个展位,现场展示传统罗盘的制作过程。
罗盘又称罗经,是根据指南针原理和阴阳八卦理论相结合演变制造出来的定位仪,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吴兆光的家乡安徽省休宁县万安镇是中国罗盘制作的发源地之一。他的祖上在1723年创立了吴鲁衡罗经老店,1915年这家店制作的罗盘在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罗盘制作技艺传至吴兆光已经是第八代,他的父亲在2009年被认定为罗盘制作工艺国家级传承人。
“罗盘在‘文革破四旧’中受到严重冲击,一度被禁止生产,父亲吴水森偷偷将技艺保存下来。”吴兆光说,他已向父亲学习了十多年,掌握了罗盘手工制作的关键技术,目前已能够独立进行制作。
“可以说从创店之初这门技术在家里就没有断过,作为风水学的主要工具,目前国内外对罗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所以不会让这个技艺在我这代中断。”他说。
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共邀请了近300名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精湛技艺,打算子承父业的不止吴兆光一个。中国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在博览会期间表示,经过多年的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有近87万项,文化部命名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1488名。
作为藏族文化中的特有艺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卡这次也受邀在博览会上进行展示。唐卡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娘本的师弟、青海省民间工艺美术师夏吾他说:“我打算让13岁的儿子上完初中后和我一起创作唐卡,一方面保护遗产制作工艺;另一方面,唐卡现在非常抢手,可以作为他今后的谋生手段。”
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格局中的“父子兵”的局面并没有让“传人”们乐观起来,学徒总体年龄偏大,富有朝气的年轻人偏少,让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仍存“后继乏人”的隐忧。
有关部门调查显示:一些地方戏剧、曲艺类项目,由于市场前景较差等问题影响,出现“收徒难”;部分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项目,也存在尚未纳入学历教育、预见收入低等问题,影响了传承人学习积极性。
吴兆光说,他是父亲的所有学徒中唯一一个20多岁的。虽然父亲已将全部技术传给了他,但目前在罗盘店从事生产的其他艺人只有十几个,最小的也有40多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