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1860年10月18日,一把大火吞噬了一座精美绝伦的宫殿。
2010年10月18日,一场冷雨笼罩着废墟上的残垣断壁。
整整150年,大火早已熄灭,灰烬可以消散,但英法联军的历史之罪以及中华民族的历史之辱,却是冷雨冲刷不尽的。
如同圆明园正觉寺山门广场“圆明园罹劫150周年纪念石”上的四个大字——“不能忘记”,也像18日晚“纪念圆明园罹劫150周年主题晚会”的主题歌——《不能忘却的纪念》。
谁在纪念——不是以仇恨而是以良知的名义
历史无法更改,但历史必须正视。
18日下午,《1860:圆明园大劫难》的作者、法国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和《追寻失落的圆明园》的作者、中国历史学家汪荣祖共话万园之园的兴衰历程。
布立赛称赞“这是一场富有勇气的纪念活动”,他希望自己的书能够增强“记忆责任”,并再次呼吁流失海外的圆明园文物无条件归还中国。
据布立赛介绍,多数法国读者对这段历史不再回避。“我收到了很多读者来信,特别是当年当事人后代的来信,他们还把祖辈的日记和收藏拿给我看,对祖辈们在中国所干的那些不光彩的事情感到羞愧。”
正视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布立赛认为,对圆明园来说,最重要的是历史事实。对待历史,我们可以宽恕,但不可忘却。
作为一位严肃的历史学家,布立赛说,圆明园劫难的罪魁祸首是英国人,法国人可以算是随从。但对待历史问题,英国人和法国人的态度很不一样。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曾专门为《1860:圆明园大劫难》的出版写信祝贺,而且法国人对劫掠圆明园的行为感觉很羞愧,但英国人却认为一切都是战争的法则,没有丝毫愧疚之情。
“可能很多英国人都不了解真相,希望将来有一天《1860:圆明园大劫难》能在英国出版,让更多的人知道真实的历史。”
去年2月,佳士得不顾中国人的强烈反对,强行拍卖圆明园铜兽首。据悉,在拍卖会前夕,布立赛曾到现场宣讲真相,甚至写信给法国总统萨科齐,希望他能代表法国政府将兽首铜像买下送还中国。
新西兰友好人士玛丽·鲍灵是英军后裔,今天,她带着一对瓷瓶来到中国。“不是我家的东西必须归还。”
两天前的16日,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半身雕像在圆明园大水法遗址揭幕。雕像底座上用中法文字表达了“永久呼唤文明与和平的尊重,永久纪念人类的正义与良心”的愿望。雕像南侧的书型石雕上镌刻着雨果强烈谴责圆明园暴行的《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在地球上的一个角落里,有一个神奇的世界,这个世界就叫做夏宫……这个神奇的世界现在已经不见了。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我相信,总有这样的一天——这一天,解放了的而且把身上的污浊洗刷干净了的法兰西,将会把自己的赃物交还给被劫夺的中国。”
雕像由法中友协联合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法国东方华人协会共同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