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浅论书写内容对书作意境之影响

兰亭书童 2010-12-13 书坛快报 评论

 

  浅论书写内容对书作意境之影响      ■   傅德锋   众所周知,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线条造型艺术,而优秀诗文作为书家创作的主要对象,其文字内容及思想情感对一件作品的意境,产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尽管我们在欣赏书法作品时,关注的主要是笔墨线条所营造出的那种变化多端的意象,但不可否认,书写内容本身之情境,始终对创作主体的情绪变化产生着直接而又微妙的作用。 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可谓是“书文并佳”的典范之作:“……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如此优美的环境必然牵涉到作者书写时的心境,而同样优美舒缓的文字内容则与周围环境及作者之情绪妙相契合,故能达到“五合交臻而神融笔畅”的艺术境界。倘文辞平庸而殊乏意境,即使笔墨飞扬也难以收到情动于衷的奇妙效果。而颜真卿在奋笔疾书《祭侄文稿》时,亦因文字内容及心绪情感的变化而生化出顿挫郁勃,沉劲有力的笔墨效果,其所营造出的意象之美,堪称回肠荡气、撼人心魄。由此,也同样证实了书写内容对作品特殊意境产生的直接影响。尽管有人认为这两件旷世之作给人的直观感受是凭借书写内容而推断,从而得知书写者当时之心境,但反过来又进一步证明了书写内容对作者心境与作品意境产生的影响力之大。 这正是古人主张“先文后墨”的道理所在。也许有人会以“民间书法”当中那些俚俗的日常记事文字对笔者之观点进行质疑,但笔者认为,恰恰因为“民间书法”(如简帛、残纸、地契等等)所表达的文字内容是当时人日常生活琐事的随意性记录,缺乏文学意义上的经典性,因而民间书手在书写时,因书写内容的俚俗与朴素,无需正襟危坐,如对至尊,再加上书写技法技巧上的不成熟,正好体现出了民间书法天真浪漫、随意质朴的笔墨情趣。但凡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之作,其“书文并重”的原则还是不能随意加以否决的。像怀素的《自叙帖》、孙过庭的《书谱》、陆机的《文赋》以及毛泽东主席以自作诗词为内容的一些草书代表作无不反馈出诗书相映、书文并佳的强烈讯息。 当代的一些“现代派”探索型书家为创新求变,搞的诸如“文字待考系列”,以生造“汉字”(即伪汉字),有意将一些汉字偏旁加以特殊组合,形成一些不具备可识读性的“文字”,以寻求营造一种神奇诡秘的线条意象,尽管想象可谓大胆奇特,但毕竟其因不具备文学性,很难将欣赏者带入一个特定的审美氛围,难以达到古代经典作品的高超境界。当然,作为一种艺术探索,可能无可非议,但却无法成为主导性的书法作品,“曲高和寡”,且形同文字游戏,难成大器。 我认为,中国书法作为华夏民族的特色艺术,其诗书相映,文墨并重的优良传统不可轻易废弃,书法与文学的脱节,必然导致书法作品意境营造上的肤浅与苍白。文以载道,书以传文,毫无文学意义的书写行为到底能有多少艺术价值?其中之道理当是不言而喻的。 在讲求高效率、快节奏的当代社会,因社会环境的影响和书法家的走向“专业化”,文学修养的低下,已是书法家当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在展览文化背景下,书法人的功利思想甚嚣尘上,日益泛滥,艺术界普遍反映出一种浮躁、盲动。注重作品的形式感与“制作性”(即裁剪拼接、染色作旧等手法),使得当代书法流为一种笔墨游戏性的技术行为,书家的文学性已与古人不可同日而语了。当代社会能诗善文的书家已是凤毛麟角,而抄录前人之作,亦因学术态度的不严谨,流露出一种随意性,丢三落四,篡改文意已是普遍现象。书法既然作为厅堂悬挂的艺术品,不讲究相应的文学规范将意味着其审美价值的衰落。 因而,近年来,书法界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书法诗意的回归”,重新对追寻古人风范的意义给予再度重视,这也充分说明讲求“文墨并重”原则对中国书法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书法不同于绘画,可以直接再现生活物象,复借笔情墨趣,呈现意境。但书法却可以借助优美的文辞来丰富和升华其艺术魅力。而文辞功底的深浅也必将作为考查一位书家综合修养高低的重要依据。 作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必然要在对书内功进行系统修炼的同时,尤其注重加强传统文学方面的造诣和修养。而纵观古今,任何可以称得上大家的人士,也必然在书文两方面都有较高的修养,迄今为止,恐怕还很难找出一位“不通文墨”而可以成为书家的先例。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他的根却深植于同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学土壤里。书法只有深浸于文学的汁液里才有可能得到有效的滋养,否则,只能造成书法上的“营养不良”。 张旭光先生作为全国大展的评选负责人之一,他针对当下书法创作的实际状况,提出了一个八字方针,即“读书、临帖、悟道、创作”,这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书法家不读书,或读书不多,就俗不可耐,其书写行为必然与“工匠性”的“制作”毫无二致。读书不多,则胸中无“奇气盘结”,腹内空空,笔下岂有意外之得?而古典文学方面的书应该是一位书家加深修养的首选,其效果与作用最为明显和直接。 古人一日不读书,便觉思涩;数日不读书便觉心如枯井,因此古人的读书功夫太值得今人效法。尽管当今书籍名目繁多,浩如烟海,但有识见的书家则在读书时必然有所侧重、有所选择,或精读或泛读都因需而异,无强求一律之必要。但至少要做到,对传统的经典之作了然于胸,在创作时方可厚积薄发,左右逢源。倘胸无点墨,只是在所谓“创作”时借助于《书家必携》之类,或寻章摘句,拾人牙慧,或一知半解,牵强附会,即使用笔技巧如何“高超”,仍难逃“书奴”之嫌。 由此可见,时下众多书法人,与其整天热衷于“创新求变”,倒不如静下心来多读一些好书,在读书中悟道,在悟道中读书,活学活用,点滴积累,待功夫既至,胸次渐高,何愁不能“运用之妙,存乎于心”?为变而变,不知其变;不变之变,反致万变,此自然之理也。 当代书坛,大师匮乏,与当代书家文学精神的失落不无关系,期许当代一些名家成为未来的真正的书法大师,其书作当中是否能注入更多的文学养料,恐怕将是书坛一个永恒的话题。  

Tags:意境   书写   影响   内容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