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生养之地给予了我一切”——访书法家邱振中

兰亭书童 2010-12-15 书坛快报 评论

 

  “生养之地给予了我一切”——访书法家邱振中     一身黑色西服、一副黑框眼镜,记者眼前的邱振中几乎是一位很好的采访对象:学识渊博、学术权威、深入浅出、平易近人……他会认真听完提问,然后将很学术甚至很晦涩的问题“翻译”成所有人都能听懂的语言——而且是那种很优美、诗一般的语言。 南昌是他的生养之地,而他所理解生养之地的涵义就是:“不管你以后走到哪里,获得多大成就,都来自于生养之地。”他说,这次回家乡办展览,其中一个重大的意义就是希望能够通过展览,将自己一段时间的工作成绩给家乡父老做一个汇报。谈起故乡的点点滴滴,邱振中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因为邱振中有二十多年的岁月是在南昌度过的。那些承载着青春与梦想的年华,与故乡密不可分。如今虽常年生活在北京,但邱振中骨子里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昌人。虽然离开家乡近20年了,这位声名卓著的书法家依然叫得出老南昌的每条街巷、依然可以讲一口标准的南昌话。 “南昌的变化真是太大了,很多地方我根本认不得了!”谈到南昌的变化,邱振中也非常感慨:“有很多我小时候走过的街道都不见了,红谷滩那边更是有国际大都市的风范,这让我作为一名南昌人,特别自豪。” 在书法界,邱振中被誉为是“把中国书法艺术带入到现代艺术行列的先行者”,著名理论学家、浙江大学教授沈语冰曾评价,如果从艺术史的角度看,中国现代书法史是从邱振中开始的。 在邱振中眼里,中国书法中最伟大的作品,都是日常书写的产物。如王羲之《丧乱帖》、颜真卿《祭侄稿》,前者是一封信,后者是一篇文章的草稿。这种并非为欣赏而创的作品,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作者书写时精神活动的轨迹。 回顾30年的书法路,邱振中表示,“坦率地说,曾经的我一直希望从事文学创作,但种种原因使得我走进了书法世界。回望这30年,我才真正认识到,几十年来所有的道路和进步都是从书法出发,书法已经成为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谈起这次展览主题——“可能的世界”,邱振中表示,从书法界到艺术界、文化界,许多人认为传统风格的书法创作在今天已经不再那么重要。这就是那个“不可能的世界”,这似乎是书法所处的、难以改变的现代处境。但我认为,这些都是可能做到的,这个展览也正是我在创作上而做出的努力。  邱振中认为,书法是很特别的事业,每一个认识汉字的人,在书写,都在涉及这个领域,而这个领域的最高杰作,却成为中国文化中最经典的代表作。从所有人都能从事的工作和中国最伟大的文化成就,中间的道路无限漫长,30年来的努力,让他深深体会到这条道路上的几个阶段,这次的展览业是这几个阶段的总结:“我们深入书法,才能深入中国文化,这就是书法存在的意义。”     附: “可能的世界——邱振中书法作品展” 于12月10日在江西师范大学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展出邱振中教授近年新作60余件。 此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西省文化厅、江西省文联、江西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展览于12月17日结束。 从书法界到艺术界,到文化界,许多人认为传统风格的书法创作在今天已经不再那么重要。邱振中先生则认为,“一个世纪以来,书法领域许多人在为此而努力,但他们不一定明确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我才提出与此相对立的‘可能的世界’这个命题。”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在展览前言中写到,“这些书法作品的展出,使我们能够看到一位中国当代艺术家怎样竭尽全力深入我们民族艺术的源头,然后从那里出发,去探寻艺术在当代的各种可能。”   

Tags:生养   我一   书法家   之地   给予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