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零风险”还是“临风险”?

兰亭书童 2011-04-15 热点透析 评论

  伴随着艺术品市场的火热,近年来中国买家却接二连三陷入“不付款”风波,令人深感困惑和不解。2010年11月,在英国班布里奇拍卖行举办的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粉彩“吉庆有余”图转心瓶以5160万英镑(约5.5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刷新了全球中国艺术品拍卖纪录。然而在时隔4个多月后却有英国多家媒体披露:该瓷器的中国买家一直未付款。该天价瓷瓶的拥有人近日表示,如果中国买家再不付款,瓷瓶将继续拍卖。

  无独有偶,2009年2月25日佳士得将曾为圆明园遗物的铜兔首和猴首拿到法国巴黎拍卖,最终两件兽首以3149万欧元(约合2.8亿元人民币)被一“神秘买家”以电话委托的方式买下,很快中国福建买家蔡铭超浮出水面。但出人意料的是蔡铭超却理直气壮声称:“举牌是出于责任,但绝不付款提货。”事发后,中国买家却由此背上了缺乏起码商业诚信的恶名,让海外拍卖行另眼相看。

  为何内地买家会屡屡发生“拒不付款”的行为?其动机何在?笔者以为,主要是国内买家的“零风险”心理在作祟。海外拍卖有别于国内,商业诚信受到普遍共识,所以买家往往不需要预付保证金就可以参加竞买。但这种不需预付保证金的规则却恰恰被有些不讲商业诚信的国内买家当成了有机可乘的“漏洞”,巧加利用钻了空子。由于不存在保证金的损失,有的人干脆把严肃的拍卖视为儿戏,拍而不买。拒付的动机各不相同,有的是故意扰局,最终目的是使拍品流拍;有的则是为了达到商业炒作目的,人为制造惊人“天价”,谋求个人和企业“出镜”的巨大轰动效应;当然也不乏拍卖时头脑发热一时冲动事后后悔的,索性赖账不付。但不管出于何种理由和动机,本应遵守的商业诚信都被他们弃之脑后了。

Tags:临风   风险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