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以俗致雅——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绘画题材趣味选择

兰亭书童 2011-06-17 热点透析 评论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有画国画的爱好,并且转益多师,在绘画圈交际甚广,这对“梅迷”而言大概已是耳熟能详了。至于绘画和梅兰芳的戏曲艺术之间的关系,应该说有一定的影响,不同门类艺术的触类旁通,的确对其艺术修养、审美趣味乃至道德情操有着提升的作用。值梅兰芳逝世50周年,更好地缅怀大师,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梅兰芳始于1915年的“古装新戏”与他同著名文人画家交往并开始习画,都发生在同一年,这也大致可看做是他对两种艺术的融会贯通之始。有意思的是他对这两种艺术的趣味与选择上的巧合——在传统的基础上改革与集大成是梅兰芳戏剧成就中的两个关键词,他创举性地将南派的昆曲引入北派的京剧,而在他身后出谋划策者,不乏有启蒙与维新思想之士,如冯耿光与齐如山,他们都主张戏剧应是现实主义的,应该“为人生而艺术”,而不应“为艺术而艺术”。而梅兰芳在绘画上的师友亦是一些既强调传统又试图革新的艺术家,并且跨越南北两派——北京与上海两个绘画圈,这些画家大多都有启蒙与维新的理想,甚至还有政治上的身份。本文拟对梅兰芳在绘画圈中的师友关系及其往来交际作一番梳理,来揭示梅氏在绘画上的趣味。

  画坛中的师友往来

  把梅兰芳带进北京绘画圈的第一人是与其有深交的罗瘿公。罗瘿公青年时期就读于广雅学院,是康有为的弟子,早年以诗文与陈散原等齐名当世。还编纂历史笔记《太平天国战记》与《庚子国变记》。正是罗瘿公为梅兰芳介绍了第一位绘画老师王梦白。著名的“宣南画社”是余绍宋等于1915年组织成立的,王梦白与梁启超、陈衡恪、姚华等都是该社雅集的常客。这个书画圈启蒙维新的背景十分浓厚。梁启超自不待言,著名画家陈衡恪(字师曾)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都是光绪年间维新运动著名的倡导者和推行者,并因此同被革职。陈衡恪毕业于日本东京师范学院,并在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担任中国画导师。姚华当时是北京公认的“画坛领袖”,除了画家身份,他还兼诗人、词曲家、经史学家、文学家及艺术教育家于一身。这些画家同时也是北京各大画社、研究会的骨干力量,还在其他的不同场合举办雅集,各有交叉。通过王梦白的引荐,梅兰芳结识了北京画界中的不少名手,并多有书画馈赠于他。其中还包括樊增祥、齐白石、凌文渊、金拱北、徐悲鸿等人,而并称“京师四大家”的陈师曾、齐白石、凌文渊与陈半丁,梅兰芳皆与交厚,并专门拜齐白石为师学画草虫。

Tags:梅兰芳   京剧   绘画   题材   趣味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