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热点透析 / 正文

回溯台北故宫博物院历史变迁

兰亭书童 2011-09-03 热点透析 评论

   在中国,有两座故宫博物院,一座在北京,一座在台北。它们远隔千里,然而,它们却一脉相承;它们饱经沧桑,但是,它们却承担相同的使命。

  不过,与偌大的北京故宫有所不同,台北故宫尽管珍藏60余万件的绝世珍品,但它的展厅却显得袖珍玲珑。2011年8月底,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表示,9月中旬将与岛内外有扩建博物馆经验的建筑专家商讨扩建计划,“大故宫计划”将把现有9500平方米的展厅再扩增数倍,达到6万多平方米。

  台北故宫迎来半个世纪里的最大一次“扩容”。

  从繁华的台北市区一路往北,驱车大约三十分钟,便进入一个名叫外双溪的旅游风景区。在幽静苍翠的群山之中,一片中国传统古典建筑群就这样呈现于每一位慕名而来的游客眼前。

  这片建筑群的主题建筑分为四层,米黄色的基座,在柔和的阳光下能够产生一种类似丝绸般的纹质,与环绕其间的汉白玉栏杆互映生辉。这座主题建筑的最高处是一座阁楼,翠绿色的琉璃瓦镶嵌于金黄色屋脊之中,体现着中国建筑的魅力所在。

  这里,就是台北故宫博物院——一座诞生于特殊历史时期,并且已经享誉世界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

  60年前 国宝秘密迁台

  1948年11月10日,淮海战役的枪声已经打响5天,整个南京的上空笼罩着一层凝重的气氛。

  这一天,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政务次长的杭立武急匆匆赶往南京市鼓楼区的一处私人院落。与他一同前来的,还有当时国民政府的外交部、教育部、中央研究院等部门的其余6人,而负责接待他们的就是这栋官邸的主人——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的翁文灏。

  漂洋过海,

  国宝驶离南京下关

  这是一次非正式的秘密会议,大家越来越感觉南京已经岌岌可危,存于南京的文物恐怕也会遭遇难以想象的结局。这些文物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南迁的国家级文物。最终,8人一致主张将文物迅速迁往台湾,并推举杭立武全权负责文物迁台事宜。

  一个月后,也就是1948年12月21日,国民党海军“中鼎号”运输舰悄然驶进南京下关码头。此时,码头上数百只大箱子也已被码放得整整齐齐。这些箱子一共有712只,分别来自五个机构的顶级国宝,其中包括故宫博物院的皇家收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安阳殷墟出土文物、中央图书馆的宋元古籍以及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大批珍贵文物。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当中还有60箱重要的外交档案和国际条约文本,其中就包括那份著名的《南京条约》。

  “中鼎号”靠岸没多久,消息就不胫而走。海军司令部的家属们闻讯赶来,他们拖着厚重的大皮箱,冲破层层关卡挤上轮船。在他们心目中,或许此时的“中鼎号”已经成为“诺亚方舟”。越来越多的人朝着“中鼎号”飞奔而来,情急之下,杭立武立即打电话给海军总司令桂永清。最终,在桂永清的劝说下,大部分人还是走下轮船,等待着没有确切时间表的下一班“诺亚方舟”。

  第二天清晨,“中鼎号”秘密驶离下关码头,712箱珍贵文物也开始了它的长途旅行。

  辗转流离,

  存放地从基隆到北沟

  跟随这批文物一起迁往台湾的人中,有一对来自故宫博物院的夫妇,他们是庄严和申若侠。很幸运,他们的四个孩子也挤上了这艘轮船,庄灵是他们最小的孩子,那一年只有10岁。“当时我们就在那个大仓里面,文物是一箱一箱地摞起来,然后用绳子固定,上面包上油布。我们用梯子爬到上面去,睡就睡在那个文物的箱子上。”60多年后,庄灵在纪录片《台北故宫》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

  实际上,“中鼎号”的这次航行并不那么一帆风顺,狂烈的东北季风卷起层层海浪拍打着轮船,不仅如此,轮船的一个推进器竟然发生了故障,这让本就摇晃的轮船更加不稳。

  4天后,“中鼎号”驶入一个海湾,这里就是台湾最北部的基隆港。庄灵依然记得,轮船靠岸那天,海水是碧蓝色的,阳光是暖暖的,船上的人们和那几百箱珍贵文物终于不再需要经受轮船剧烈的晃动。

  那一天,是1948年12月26日。

  几天之后,1949年的元旦刚过,国民党考虑到大势已去,文物迁台的脚步也就更加快了一步。由于此时已经没有可以抽出的军舰,杭立武不得不租下招商局的“海沪号”。这是文物迁台的第二批,也是最多的一批,此次共运出3502箱文物,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文渊阁《四库全书》。数天之后,1949年1月29日,“昆仑号”从南京下关起航,1248箱国宝作为第三批文物踏上赴台旅程。

  三批文物先后抵台后,除国民政府外交部文件存于台北,中研院文物暂存杨梅之外,其它文物皆辗转到了台中糖厂的仓库中储放。这里是台湾岛相对干燥的地区,对文物的保存较为有利。然而一旦糖厂开工,烟囱里冒出的烟气对文物的破坏极为严重。于是,1950年4月,文物开始向台中县雾峰乡北沟搬迁。北沟“背负群峰列屏障,面对蕉林万甲田”,而且附近少有人居住,这样的条件,对于文物护卫很是有利。

  然而,毕竟储存的是绝世珍宝,这僻静之所仍然吸引了很多慕名而来的人想要一睹国宝为快。但那时的北沟没有可供参观的陈列室,工作人员只能临时用木凳支起一块木板,铺上白布,摆上十几件展品出来展览。一直到几年后,这样的情况才稍有改变。

   1 2 3 下一页  

Tags:回溯   台北   变迁   故宫博物院   历史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