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书到静时情味长——访叶金生先生

兰亭书童 2013-01-08 书坛快报 评论

书到静时情味长——访叶金生先生
■本报记者    兰干武

 

书到静时情味长——访叶金生先生


      图为叶金生(右)(武汉市政协原主席、武汉书法院院长),接受本报执行主编兰干武采访  

     兰干武:叶主席您好,曾在一些展览上看过您的书法作品,感觉很有静气,能谈一下您学习书法的感悟吗?
叶金生:可以。我觉得学习书法,要有静气,气息“静”而不躁,意象“净”而不赘,心无旁骛,笔则无扭捏之态,既不可泥古,又不能趋世。王羲之曾说过:“书之气,必达乎道……把笔抵锋,肇乎本性。”这“道”简言之是指人对客观万象之本质、规律的认知和把握,具体于书法而言,就是以书写汉字表现书家对自然、社会真切的情感体验。
兰干武:您学习书法也是从唐楷入门的吗?
叶金生:不是的。我学习书法由王羲之入手,旁涉篆隶,学习的时候,要体会其中的意韵,写行书不能只写行书,要加入篆隶笔法,还要不露痕迹,自然安祥,起笔、回锋要含蓄。我认为,特别要注重中锋笔法的运用,要有坠石之趣,寓动于静,以静制动。章法方面,我的作品一般写得中规中矩,偏重于传统,因为只有深入传统,才有能力创新。
兰干武:很多人初学书法时,往往通过“描红”、“双钩”的方式,您对此如何看待?
叶金生:“描红”、“双钩”等学习书法的方式,是自古以来,学童发蒙之始的必经之路,肯定有其重要的因素。但是,这只是学习了书法的“形”。学习书法不可徒有其形,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其“意”。重形而轻意是传统书法教育中的一个盲区,这或许是历史上以书法入仕的不二法门,但这样恰恰桎梏了书法艺术发展。由唐始,结字三十六法,七十二法……频频生焉,对结字构型的关注和对笔法笔画的轻慢最终窒息了许多书家的“气象”。其实人们奉为圭臬的“永字八法”,讲的就是笔画点线在书写中有如生命存在运动的形、质和因势而变,而笔画正是实现书法生命意味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当今书画印兼修的“国宝”级人物孙其峰认为,笔画的质量好坏往往决定字形是否生动,是否具有生命意味,同时也蕴含着很多其它文化气息。
       兰干武:您对当代书法中的学院派、现代书法等有什么看法?
叶金生:书法作为一种传统艺术,我觉得还是要强调它的艺术性,艺术性需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不是一天就可以得到的。书法在我看来,需要强调两点:一个是艺术性,应该把它的价值和美体现出来;再一个就是它的社会性,也可以说是实用性。我所书写的作品一定要让人们看得懂,懂得欣赏。要体现艺术性就要下工夫,而且,我认为写字和书法是两个概念,书法的层次和门槛相对较高一些,要体现书法本身的艺术本质与价值,比如说,线条、结构等。
兰干武:现在全国各地书法社团很多,但是产生很大影响的社团并不多,您身为武汉书法院的院长,我想了解一下武汉书法院有没有一个长期的规划和计划,如何推动武汉书法的发展?
叶金生:武汉书法院的成立,首要目的是团结武汉书法家。目前武汉乃至湖北省的书法圈子还是有些散,武汉书法院可以作为一个桥梁或者纽带,把一些有实力的书法家团结起来,有效地发挥他们的力量。还有,就是把武汉市的一些有实力、有造诣的书法家推介出去,并且要关注一些书坛新秀,使得武汉的书法事业后继有人,不断地向前发展。
兰干武:十八大已召开,我们党也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口号,那么为了打造文化大武汉,武汉书法院将有哪些作为?
叶金生:武汉书法院首先要为书法家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其次书法院计划每年推出一个大型的书法活动。由书法院发起的全国部分副省级城市政协组织的书画交流已届五年,并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机制;书法院积极参与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书协、省书协、全国政协书画室等举办的各项活动。如纪念辛亥革命书法展、第十九届中日自作诗书法作品展、迎百年奥运武汉百米书画长卷展等。由书法院策划组织的武汉书画义卖,捐款达两百余万元;并且在汶川地震灾区建立起一所希望小学。不仅如此,武汉书法院还与各省市举办书法交流活动,现已与长春、西安、杭州、南京等省市建立起完善的交流机制,互相学习交流。

Tags:情味   书到静时   叶金生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