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文化中国梦•第二届中外艺术家黄山对话

兰亭书童 2013-10-26 书坛快报 评论

中国书画网讯 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国家旅游局主办,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艺术中国承办的“文化中国梦——第二届中外艺术家黄山对话”活动,日前在安徽黄山结束。来自英国、法国、比利时、加拿大和中国的14位艺术家参与了此次活动。活动从1010日起为期6天,包括艺术家写生和主题论坛两部分。

旅居国外多年的中国艺术家在此次中外艺术家交流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他们有着多年在海外生活的经历,行走于中西之间使他们对中西文化有着独特的敏感。常年游走于法国、加拿大的艺术家王垂、诗蓝、林学明认为,来到黄山会让他们唤起心底对中国传统审美和文化的归宿感,而对于国外的艺术家而言,黄山则意味着古老东方美学思想的强烈吸引和冲击。

4天的自由写生阶段,中外艺术家相互探讨各自文化的差异和共同之处,外国艺术家对中国文化传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保罗?德沃图尔(Paul Devautour)表示,以前,我以为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家凭空想象出来的,来到黄山之后,我似乎徜徉于八大山人所作的画境里,我对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有了恍然的理解。行走于中西之间的艺术家林学明说,黄山在中国传统中代表了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是中国的一种精神和魂。中国画家是以一种情怀来表现黄山,而西方画家则是以他们的方式来表现黄山。中外艺术家们不仅探讨了彼此观察黄山方法的不同,更比较了其文化背景的差异。英国的艺术家马蒂?圣詹姆斯(Marty St James)每天观察黄山的日升日落,创作了以“圆”为题材的系列作品,他认为:“对东方人来说,“圆”是一种精神层面和宗教层面的概念;而对于西方人来讲,“圆”代指循环往复的秩序和能量。东西方对于同一概念的理解方式不尽相同,但从最深层意义来讲,面对共同的诸多问题,二者其实是相通的。”

1015,“文化中国梦”为主题论坛举行。论坛围绕 “文化身份的跨文化认同”和“什么样的‘中国艺术’应该走出去”两大主题展开。原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杨炳延说,中国传统绘画不同于西方绘画,但文化背景的差异可以借助艺术的沟通来增进理解。外国艺术家通过自然的黄山、人文的黄山了解中国,这种对话的性质得到加强。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院长徐庆平教授认为:中国艺术之所以能历经几千年,就在于它始终在继承、吸收中发展前进。比利时艺术家缇娜?杜尔克(Tine Deturck)说:“艺术家就是探险家,寻求未知的精神比本身的文化更有力量。把中国深厚的文化历史展现给世人十分必要,只有通过交流,像海绵吸水一样才能更好地相互认识。”法国艺术家西蒙?-伊夫(Simon Jean-yves)说:“从历史长河来看,中法文化的渊源走到现在很不容易,因为不易所以弥足珍贵。创造力正是这样一种灵感,它来自各个领域、不分国度,从不同角度激发人的感情。

中国网艺术总监、艺术中国主任勾霞在论坛结束时总结道:“每一个艺术家都习惯用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交流,中国的文化是包容的,当不同国家的人们成为朋友,我们对彼此间艺术和文化的理解就会越来越多。”

经过两年的连续举办,参加“中外艺术家黄山对话”的中外艺术家创作了一批以黄山为题材的艺术作品。艺术中国将于2014年汇集这些作品,在国内及国外相继举办“对话黄山——中外艺术家写生作品展”。

编辑:亚楠

 

Tags:黄山   第二届   中国   艺术家   中外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