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范曾作品依然是当代书画市场的中坚力量

兰亭书童 2014-02-11 书坛快报 评论


□孙夕朝

    前几日,记者和北京问古斋的寇建军先生聊天时得知,2011年寇先生斥资六千余万元购得范曾先生书画作品五十余幅,其中从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北京荣宝斋、上海荣宝斋、西泠印社等拍卖公司竞得四十余件,从私人手中收购十余件。记者还获悉,此前寇先生以收藏、经营古代,近现代书画为主,在艺术品市场处于调整阶段的当下,他做出如此巨大的战略调整,大量购进范曾先生的作品,显示出他过人的胆魄和超乎寻常的睿智眼光。
    当记者问及中国当代画家中为什么独选范曾一人,寇建军先生说: “有两点,一是从文化角度,范曾先生是守望中国传统文化的智者;二是从市场角度,范先生的作品升值潜力巨大。”

    守望中国传统文化的智者

    笔者曾采访过范曾先生多次,在我的印象中范曾先生是一位有着鲜明哲学观点和文化立场的智者;一位吟咏吐纳千古骚韵经史的饱学之士;也是一位豪侠之气未脱的仁厚长者。
    范曾先生为当代中国画坛巨擘,诗词、书法、文章及学问同样极负盛名。他对自己的评价是:“痴于绘画,能书;偶为词章,颇抒己怀;好读书史,略通古今之变”。他也颇受时贤的推崇。季羡林先生说:“我认识范曾有一个三步(不是‘部’)曲:第一步认为他是一个画家,第二步认为他是一个国学家,第三步认为他是一个思想家。”
    季老的评价是说范曾先生首先是一位画家,然后是一位国学家和思想家。笔者认为凡在艺术上取得大成就的伟大画家,尤其是从事中国画创作的艺术家,中国传统文化是必须首先精研的,然后用自己丰沛心灵的触角,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感受古人的‘精魄’,用生花妙笔使之‘凛然当面’。”(郭长虹《人心中的孔子》)正是因为范曾先生有了对国学的精深研究和感悟,才有了《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像》、《老子出关》、《逍遥游》、《屈子行吟图》等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范曾先生说:“一个艺术家需要不断扩展知识的领域,学哲学、学文学、学社会、学诗赋,不断砥砺品学。没有一个胸襟狭窄、鼠目寸光的人能创造绚丽辉煌的艺术的。一个精神猥琐的人,永远成不了真正的艺术家。人品不高,笔墨无法,这是中国画铁的纪律,有倜傥无常之人,然后有纵横之笔,艺术最后的成功,一定是艺术家的品德完成的。”范先生所说的“艺术家的品德”,记者的理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画品”、“人品”。“画品”蕴涵了艺术家的全部修养,包括哲学、文学、史学等等,这些因素也会自然而然通过其作品流露出来。比如,范先生画《孔子》、《老子》,除了欣赏惟妙传神的画作之外,范先生还通过画作向人们传达一种“和谐”的哲理。范曾先生说:“中国古人在社会人生上谈和谐最好的莫过于孔子。孔子倡‘仁’,在《论语》中提到‘仁’字凡一百零九处,‘仁’在孔子那里,一般是道德伦理之规范,孔子几乎将‘仁’遍列于社会理想、行为规范、接物行事、处世待人一切方面,总观之,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大秩序,而这个大秩序的指向是一个向善的太平世界……”在范先生的《老子演教》一画中题写到:“道之所在,便是冲融和谐之所在。”范先生的创作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诠释,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范曾先生是一位守望中国传统文化的智者,也是一位有充分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范曾先生向灾区捐款1000万元,2009年11月24日他又捐款300万元帮助羌文化重建。2010年4月20日晚,在由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民政部、中国红十字会主办,中央电视台承办的“情系玉树 大爱无疆——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特别节目”中,范曾先生再次慷慨解囊,向玉树人民捐赠了1000万元。这些举动,不正是一位慈心悲智的仁厚长者的作风吗?试想,有哪一位个人能如范曾先生这样的豪迈和大气?
     为什么捐1000万?范曾先生这样回答:“我以为捐无多少,同出于爱。它比捐30元的乞丐不为多,比捐几亿的大企业不为少,人性的善,在这里是不应攀比的。我做我所能做的而已。”就像他的创作一样,言行中同样表达着深厚儒学思想,“仁”已渗透到范先生骨子里。
因为有了这种品德,范曾先生才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里游刃有余,驾轻就熟。一个真正好的艺术家,尤其是好的文人画家,范曾先生讲:要做到三点,就是智、慧和灵。这个智,就是好学,只要好学,就有智。慧,就是与生俱来的审美能力。有智和慧的积累,才会有灵的出现。灵、智、慧,都具备了,那你可能成为一个大手笔。记者认为,范曾先生就是这样一位集智和慧于一身的艺术家。人们常说“生活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无论是山水画创作、人物画创作还是花鸟画创作,都需要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历史人物画创作很难从现实生活中搜集素材,那么只有靠知识的积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获得灵感。范曾先生穷毕生精力深研国学,积累丰厚,所以,创作中的“灵”才得以时常显现,他心中的孔子、老子、庄子、屈原等古人形象才通过他的笔“妙手偶得”、“俯拾即是”,才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

    范曾作品依然是当代书画市场的中坚力量

    前几天,笔者无意间发现南方一家报纸报道了关于范曾先生画作2011年秋拍成交率下降的事宜。笔者认为此报道带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当然,成交率下滑是2011年秋拍普遍存在的现象,并非范曾一人。2011年秋季拍卖会成交率的下降,引起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和不安。其实只要仔细分析原因,对症下药,这些担心是多余的。成交率下降的原因,笔者认为如下方面值得考虑:
    一是拍卖公司、拍卖活动过于密集造成的。2011年,全国有大批拍卖公司涌现,据悉,2011年全国从事艺术品拍卖的拍卖公司有四百余家,仅北京就有一百余家。直至目前,全国大大小小的拍卖活动从未间断过。在秋季拍卖旺季的北京,各大拍卖公司的拍卖日期过于集中,拍卖日期重叠或几近重叠,分散了买家。而且众买家穿梭于各场拍卖会,疲惫不堪,资金预算也逐渐用完,成交率下降是必然的。
    近几年,由于股市和房市等重要投资方向不很乐观,很多资本家把眼光瞄向了艺术品市场,把艺术品收藏变成了以盈利为目的的艺术品投资,而且急功近利,又把艺术品投资变成了艺术品投机。在这种快速获利的诱惑下,导致了大批艺术品拍卖公司的快速孵出。而艺术品数量是有限的,买家也是有限的,势必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
二是艺术品估价过高造成的。2011年春季拍卖形势一片大好,拍卖公司、卖家都认为秋季拍卖肯定会好于春季,于是都调高了标的价格,如此拔苗助长,必定会跌大跟头。
    三是争议作品造成的。艺术品的资源是有限的,拍品征集成了制约目前各拍卖公司发展的最大障碍。在众多的竞争对手面前,想要淘得一杯羹已并非易事。萝卜快了不洗泥,在这种无序的状况下,个别拍卖公司把关不严,部分真伪存在争议的作品流入市场。   
四是买家越来越成熟。经过长时间的摸爬滚打,很多买家逐渐成熟,眼力越来越高,经验也越来越丰富。他们会很理智地看待每一件入眼的拍品,超出他们的价格预期,他们不会买;有争议的拍品他们也不会买。如此一来,中国艺术品收藏群体素质的提高会逐渐引导中国艺术品市场走向正规,是可喜的现象。
        寇建军先生说:“范曾先生作品成交率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拍品的估价高低,二是作品的真伪。(范先生作品没有明显的年代区分,只要是成熟期的作品在拍卖公司竞价都很激烈,成交价都很高)即使是齐白石的真迹,价格太高也会流拍;再好的齐白石赝品在越来越成熟的买家面前也肯定会流拍的。”
从雅昌艺术网范曾书画成交指数看,从2000年春季到2002年春季是处在一个平稳的低价位阶段;2002年秋季有了大幅增高;从2003年秋季到2009年春季,处在一个平稳的逐步攀升的阶段;2009年春季以后到2011年春季是大幅上升阶段;2011年秋季略有调整。总体来说范曾书画成交指数是逐步攀升的,2011年秋季的调整是在高处的微调,并不是大幅震荡。收藏者大都会进行中长期的投资预期,所以广大藏家不必担心。
    北京荣宝斋每年春节前都会举办范曾先生的迎新春书画展,且每次展览都会有丰厚的收获,展后作品价位也都会上一个新台阶。2012年的画展当然也不例外。画展于1月11日上午在北京荣宝斋隆重开幕,100多幅书画新作吸引了广大观众前来参观,等候范曾先生签名的人排起了长队。据业内人士透露,今年的画展成交依然红红火火,画展开幕的当天成交就逾亿元。
    面对目前的市场形势,寇建军敢于斥6000万巨资购进范曾先生的作品,其胆略和眼光不能不令同行折服。他分析说:“艺术家最后的比拼是文化的积累,是品德修养,于艺术品市场中是否站得住脚,也同样在此。我看到了范先生的实力。我坚信,范曾先生的作品依然是当代艺术品市场的中坚力量!”

 

Tags:书画   当代   依然   力量   作品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