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八大美院的“学院力量”掀起艺术创作界的清新浪潮

兰亭书童 2014-02-18 书坛快报 评论

中国书画网讯 全国第一个以美术学院为单位的系列策展项目——“学院力量”,是一个立志做中国美院学生和公众之间桥梁的公益企业。项目的着力点在中国的八大美院将分别成为每一次展览独一无二的主角。继20125月推出“学院力量———2012中央美术学院师生作品展"后,今年922日,名为“差异共同体”的展览将会在罗湖创意文化广场上演好戏,这次的主角换成了四川美术学院。

每期专心做一个美院的方式行得通吗?这样一个针对年轻学生艺术家的平台究竟想发挥怎样的效力?筹备如此完整却不收取参展年轻艺术家一分钱的展览能否良性运作?雏声初引用“学院力量”掀起一股艺术创作界的清新浪潮,又引人思考。

学院专场系统展示八大美院的新兴力量,更是一次珍贵的学术梳理

普通人提到“学院”脑袋里冒出来的怕是格子衬衫牛津包,但在艺术创作界中“学院派”却是一个重要“门派”,而雏声初引恰恰选取这个独特的“点”———为中国八大美院的学生和新毕业生做系列展览,每一次展览只邀请一个学院。

本次川美展览的策展人、蓝顶美术馆策展部主任、艺术评论家丁奋起再过一周就要带着精挑细选的年轻艺术家们来深圳参加展览了。作为曾经的川美毕业生,丁奋起受学院委托做策展工作。“学院是当代艺术的重要策源地和发声场”,丁奋起十分认可“学院专场”的做法,“虽然这不是唯一的方式,却是必不可少的方式”。

在他看来,这样的方式不仅仅有艺术普及和推广作用,对每个美术学院本身也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学术梳理”,很多美术学院虽然有自己的展览,例如毕业展,却很少自觉地系统地进行梳理,进行深入的谈论,而更多是结果的呈现,“通常展览结束了就意味着一切都结束了”。

学院力量“第一弹”展览———中央美术学院展览的策展人汤宇也有相似观点,他认为在中国“学院派”并非像西方现代艺术那样和“在野派”完全对立,恰恰相反,中国的新潮美术反而借助了学院这个“基地”集散,甚至西方现当代艺术,无论是“在野”还是“学院”都是通过中国的美术学院传播进来的,之后被容纳和吸收,融入了中国现当代艺术中。

本次参加展览的川美毕业生唐明伟更加简洁地用“有意思”来形容,“难得有一次四川美术学院专属的整体性展示,也算是向大众展示我们的‘川美力量’吧”。

“雏声初引”总经理助理乐山这几天忙坏了,光是青年艺术家作品的运输就够他费神的,“这其中有高达四米和五米的油画,也有按照吨来计算的雕塑”,乐山扶了扶因为汗水滑下来的眼镜说:“我们必须要用集装箱专门小心运输。”

其实不独运输,展览很多环节都是雏声初引负责运作,其中包括了在知名艺术杂志进行宣传、同学院接洽、展览布置、画册制作、组织拍卖或品鉴会、接待艺术家评论家等。根据乐山合计,一次画展的费用在100-200万之间,而在画展期间作品拍卖的费用却全部归艺术家本人所有。

这样一个需要庞大支出的公益项目能够“造血”维持自身的生存吗?

“我们是公益项目,当然不能收费,一切‘血液’靠各种捐助。”乐山透露,三位创始人之一的郑伟京已向项目陆续捐助近200万,“不过靠一两个个体的捐助肯定不是长远之计,我们已经开始尝试找寻更多的捐助”。

目前参展的老师和学生们如果成功将画卖出后,很多人愿意捐助30%-40%的收益支持该项目,而且每一位艺术家画展结束后至少留下一幅作品,雏声初引将委托艺术公司进行销售,例如目前专门成立的学院力量艺术公司。不过利用这种艺术资源和服务,艺术公司所得利益都要“回捐”公益项目。“我们不能有一分一毫的盈利,这点很清楚。”乐山说。

举办品鉴会时,雏声初引也吸引了“外援”,在两场专场品鉴会上,深圳鹏城建银投资基金用客户资源和资金支持了项目。

同样可以看出,从展览到讨论会品鉴会以及拍卖,整个运作模式非常完整,这几乎是所有参展的年轻人们齐齐给了“全五分”的主要原因。刚毕业一年的参展艺术家崔新民说自己也参加过不少大大小小的展览,但鱼龙混杂,有些明显“不用心”,学院力量项目却是他参加过的“最为完整和全备”的展览,“有讨论,有延伸,能被邀请参加这样高质素的展览肯定是艺术家简历中重要的一笔”。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梁宇非常看好“学院力量”的品牌,他认为整个项目脉络清晰,思路明确,非常专业而完整。同时创意新颖,起点高,瞄准的是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发源地,并且可以持续地做下去。同时他也很赞赏雏声初引这样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文化发展中来,“这个城市的艺术修养和品味需要更多元的推动”。

著名艺术家袁运生这样评价学院力量的发展模式:“把展览、市场、公益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为地方文化事业繁荣提供了更多交流的机会,同时也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则用“双赢”这个词点评了学院力量的公益商业模式和艺术的嫁接。

美院学生作品升值潜力大吸引藏家,考虑开深圳特展刺激本土创作

雏声初引的诞生是个偶然。其中一位创办人的女儿在国外读艺术,而她回国找朋友玩时却发现一些在国内美术学院的朋友“步履维艰”,学费高,支出多,还要看各种展览买各种画册,当时她和朋友们算了一笔账,一个月至少需要4000元开销,这对很多工薪家庭是沉重的负担。

川美毕业生参展艺术家庹梦倩自言“幸运”,但常看到家庭状况差的同学需要做家教维持学业,“很分散创作注意力”。而崔新民则自嘲学艺术是“倒着发展”,“其他专业的朋友毕业后逐步稳定,有房有车,我们却未必,反而不停地投钱,的确艰难”。基于这样的情况,创办第一届中央美术学院画展本想“利用资源帮学生卖几幅画”,没想到引来巨大关注,大量收藏者闻风而至将作品收入囊中。

一幅学生原创作品价格在几千元至几万元,和动辄几百万的成熟艺术家相比,价格优势明显,更别说这些学生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没准其中哪一位成了大师,那么作品更是无可估量了。“学生的画作其实是有很高的价值的,很多艺术家的毕业作品甚至是他一生最好的作品之一,年轻时候的作品很难得。”孙振华这样解释。

丁奋起从学生时代走过,他十分清楚,艺术学生在中国的发展必须要走入展览系统,“创作本身虽然是私密的,但是唯有在公共语境下生效才行。毕竟展览发生在深圳,既然我们手头有资源还是希望能够给深圳本地的艺术发展一些切实的推动和帮助。”乐山称几位创办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而具体的做法则可能以“特展”的方式。

国内八大美院系列展仍按照原先的设想进行,但每次可以在一旁开辟深圳“学院力量”的特展,联络深圳大学等艺术建筑设计专业,一方面让深圳学院有所展示,另一方面也是和其他学院很好的交流。

同时,各种研讨会尤其是品鉴会,也完全对深圳市民开放,品鉴会上会有重量级专家讲解当今艺术走向和艺术市场的发展,把现当代艺术的“群众基础”壮大。

梁宇对于学院力量对深圳艺术发展的推动很有信心,“这样一个完整的高水准的展览首先就给公众很好的欣赏艺术的环境”。梁宇还积极建议学院力量之后一定要给深圳的“学院力量”留一定的空间,“一来也鼓励深圳的年轻艺术家,二来也是一种很好的交流,势必对深圳的艺术创作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编辑:王君

 

 

Tags:浪潮   美院   掀起   艺术创作   清新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