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画家关良故居无人看管成垃圾场

兰亭书童 2014-02-19 书坛快报 评论

中国名家书画网讯 “关良先生是中国近现代画坛上一位不可或缺的大师,但在他的故乡广州,却没有一场像样的纪念或是研究活动,殊为憾事。”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画院院长方土,在今年市两会发言上提及关良,并强调保护关良故居。时隔近一个月,新快报记者接到广州美术学院毕业生小黄的报料,位于大学城南亭村的关良故居,虽已挂上“番禺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但不仅无人问津,更成了一个垃圾场。

走访

藏身民居残破不堪

位于大学城南亭村东宁里二巷1号,关良故居并不好找。记者在小黄的带领下,转了好几圈,才在一条逼仄的小道里,看到夹在村民自建楼里的故居。故居外墙悬挂着“番禺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关良故居”的石碑,由番禺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于20114月所立。

据关良研究者罗立火介绍,关良1900年就出生于这座青砖古宅里,生活至3岁,随父母迁至广州城内,童年常往来故居,直至1912年举家前往南京。关良终身漂泊在外,晚年82岁时,曾回乡探望故居。

而今,这座青砖小平房残破不堪,屋门已不知去向,废弃的木板横七竖八地架在门口。近40平方米的屋内,快餐盒、烟头和衣架等生活垃圾堆满一地,两条大木梁直插在屋子中央,左侧墙壁还破出一个洞。但厅房的墙体结构保存尚完整,天井上方的“天官赐福”砖雕唯美异常。几位年过七旬的老伯告诉记者,打他们记事起,这屋子一直都在,但从来没有人居住过,还曾有人以为房子里有值钱物品,前来“寻宝”,将房子搞得一团糟,现在也没人看管。

距离关良故居不到两分钟路程,坐落着关氏宗祠,村里的老人们在外打牌消遣,宗祠内挂有一幅肖像。罗立火说,肖像画的是关良的二哥关德寅,“关德寅也曾留学日本,在村里创办第一所小学,整个关氏家族在村里很有名望”。

回应

没经费无法主动维护

作为挂牌的行政管理部门,番禺区文广新局是否应履行管理职责?记者致电番禺区文广新局文物办,陈姓负责人告诉记者,“那块牌是我去挂的,文物普查的时候村里的人向我们上报文物线索,发现关良故居,认定为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既然已是认定文物单位,为何连垃圾也没人清理?陈姓负责人表示,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是最低的保护等级,并没有相关的保护经费,“番禺区的文物很多,光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就有600多项。但是财政并没有相应的保护经费拨款,不可能有保护的行动,我们也无能为力。”

据他透露,去年年底申报第8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番禺区并没有将关良故居送审,这意味着关良故居暂时不会提高保护等级,“如果有任何对它造成破坏的行为,我们肯定会去阻止,但不能主动维护。”

对于经费欠缺,负责人告知番禺区文物办正在努力,为登记保护单位申请相应的经费,但至今没有肯定的答复。

人物

关良(1900-1986)字良公。出生于番禺南亭村,卒于上海。1912年举家迁往南京,1917年赴日本学习油画,6年后回国,曾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学校等。之后参加北伐战争,任政治部艺术股长。19301940年代辗转广州、上海、重庆等地的艺术院校任教。最早将西方绘画艺术介绍到国内的先行者之一,擅西洋画及水墨戏曲人物画。其被誉为近现代画家“三座大山”:“一座是齐白石的花鸟,一座是黄宾虹的山水,一座是关良的人物”。近年,关良的油画作品在拍卖市场不少价过百万元。

编辑:王君

 

Tags:垃圾场   看管   故居   画家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