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通讯:游走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精彩与期待

兰亭书童 2014-04-12 书坛快报 评论

  新华网金斯敦4月10日专电通讯(新华社记者 朱庆翔) 牙买加艺术家“山孩子”的个人画展正在该国艺术殿堂——奥林匹亚美术馆举行,浓厚的中国元素令人耳目一新。

  泼墨而就的山水、信笔勾勒的人物、形简意深的几何图案、挥洒自如的抽象线条……50幅融合了中国传统水墨手法和西方现代艺术理念的作品在赢得参观者们由衷赞叹。

  “山孩子”是西印度大学孔子学院牙买加方院长考特尼·霍格思的笔名。这已是他在牙买加举办的第三次个人画展了,相比于10年前和3年前的两次画展,荷加斯觉得“这次的影响力明显更大一些”。

  霍格思认为,随着牙中两国各领域交流不断深入,牙买加民众对中国的文化元素表现出更大的兴趣,这是本次画展比以往更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影响力不仅表现在观众数量,还表现在观众的参与程度。“许多观众在欣赏绘画作品的过程中提出了疑问,这说明他们正在对来自东方的文化问候作出积极回应,”他说。

  霍格思自幼学画,他对水墨最初的了解来源于亲戚家里的两幅山水作品。“那或许并不是国画中的精品佳作,但其独特的表现手法足以令人耳目一新,让我有了赴中国学画的想法,”他说。

  上世纪90年代,霍格思终于获得去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绘画的机会,这一去就是12年。从接触笔墨纸砚,到研究大师名作,再到探索中国水墨画背后的哲学思想,他觉得12年不算太长。

  最终,少年时代的西方美术教育和青年时代的中国水墨研究让霍格思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可以说,中西结合是我的必然选择,但如何结合则是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他说。

  霍格思认为,传统的西方美术讲究通过对光影变化、透视效果的刻画寻求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表达。而中国水墨大师始终坚持写意重于写实的绘画理念,讲究通过对事物“神韵”的刻画将自己的情感世界与绘画作品融为一体。霍格思认为,在这点上,中国传统艺术理念与西方现代美术思想有着明显的共通之处。

  “此外,水墨流动的特性让它更适于作为反映抽象内容的绘画原料,不可控制的晕染过程和不可预知的晕染结果,赋予艺术作品更加灵动的表现力,”他相信中国水墨以其独特的表现力必将被越来越多的西方艺术家采用。

  画展上,艺术家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有两个:“你画的是什么”和“你为什么这么画”。但霍格思对这样的问题并不满意。

  “不论是西方现代艺术思想的体现还是中国传统水墨手法的运用,其初衷都是为了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他说,“画家固然能够就画面上可见的内容做出解释,但不可见的艺术元素则需参观者自己领会。”

  其实,早在10年前第一次在牙买加举办画展的时候,霍格思就发现了一个问题:西方艺术爱好者对中国的艺术元素了解太少。他认为这一情况至今没有明显改观。

  “牙买加的艺术爱好者虽然对这次画展表现出浓厚兴趣,但很显然不少参观者对这样的绘画形式并不了解,有些人只是把这种带有中国元素的艺术作品当作猎奇的对象,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接受,就连记者也不例外,”霍格思说。

  他认为,即使在当代,文化观念从西方向东方的单向流动也没有完全改变,他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作品走出国门,为全世界艺术爱好者提供了解中国的平台。

  “夜晚聚成星,剔透闪晶莹。日出消无声,寓义寄天明。”这是霍格思将个人画展命名为“露珠”的原因。露珠虽然身形很小,生命也很短暂,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他希望自己的作品成为一颗露珠,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风采。

  “艺术的背后是文化,中国的艺术被西方读懂之时,也就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之日,”霍格思说。(完)

Tags:东西方   游走   期待   通讯   精彩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