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辣评:口蜜腹剑的艺术伪批评

兰亭书童 2014-05-20 书坛快报 评论

  在撰写此文之前,原本拟定的题目是《刀子嘴豆腐心的批评家》。正值构思阶段时,不料从暗沟里爬出来一只蝎子,面目丑陋,却佯装斯文。趁着月黑风高,钻出来伺机作祟。因为担心被雷电劈到,所以就披了一件艺术外衣做掩护。有了这层遮挡,这只丑陋的害虫便意图作乱。对于黑夜中原本正在等候老鼠的猫来说,它的一举一动,同样也逃不出这双猫眼的视线,等待它的将会是一场“杯具式”的游戏。

  众所周知,艺术“批评”,在现阶段的生存处境并不容乐观,在传统艺术领域中则更是堪忧。放下局部性的内部“革命”暂时不说,外来批评的冲击力对保守势力来说,具有很强的“挑衅”性。由于传统意识的根深蒂固,加上外来批评运用的不恰当或是某些“批评家”的草率莽撞,导致了现实中传统意识与外来意识间的严重对抗。形成了老死不相往来、井水不犯河水的分治格局。

  在此种情境下,我们不能说传统意识一定是有罪的,而外来意识一定就是适合国情的。在缺乏原始土壤的前提下,西化式的批评语气,必定会换来两败俱伤式的反弹。而持有强烈西化式语气的“批评家”,因措辞强硬、态度粗暴,言语情绪上恨不得将对方一针致死,由此也很容易招来“义和团”式的反击。进而又戏剧性地出现部分“批评家”不断为自己鸣冤叫屈的尴尬情形。

  对于传统型的画家来说,“批评”的涵义可以有很多种解释,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版本的发挥。这一点,与西化式的批评有所区别,却也有不谋而合之处。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传统”已经在逐渐地向西化式语境靠拢,这种态势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被完全西化。在这样一种矛盾、冲突、纠结、挣扎、不适的转化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传统意识较深的画家,为此曾几度徘徊。与此同时,还有很大一部分保守势力为此而极力抗争着。在几年前,我的求学阶段中也经历过类似的情形,虽然这种批评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西化式批评,但其的杀伤力与当代艺术批评相比,也算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于一个没有太多经历过言语犀利、冷嘲热讽式刺伤的人来说,我曾一度对导师蒋采萍“青霉素”式的批评,产生过严重的抵触情绪。而做为传统画界中相对有影响力的长辈,不仅说话像仍刀子,而且还“侮辱”人。为此,我曾经怀恨了她很久,以至于临近毕业时都不曾主动去找她合影留念。到后来,甚至一度质疑起她的老师叶浅予。

  然而,经过时间和事实的验证淘洗,这种怀恨的心理逐渐褪去,代替其的则变成了一丝由衷的尊重。古稀之年,白发苍苍的一位长者,为了绘画艺术连命都可以不顾的人,六渡东瀛,只为传统再生。为了完成其著作可谓没日没夜,以致于累到讲台上当场昏厥。就是这样一个性格倔强的女人,外表坚强,嗜烟如命,看似豪爽实则内心脆弱。在提及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时,却也是黯然神伤,潸然泪下!

  传统领域中的“批评”,表现出来的各色风格还有如下几位代表,继蒋先生之后第二位,就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陈绶祥。这个老头儿说话,既刁钻又刻薄,他的意识角度始终站在“正常人”意识的反面,恨不得处处与人唱反调。在谈及艺术时,更是“强词夺理”跟人不一样。正如他所反驳道:我要画个鬼难道也要去写生吗?对于这样一个不招人待见的画家来说,俨然就像是某位批评家在说话。除了他自己所坚持的以外,好像没有谁没有哪套理论能驳倒他。然而,是人就有服软的一面。令人疑惑的是,最后能让他折服的竟然是个卖哈密瓜的小女孩。

  第三位,是天津美院的霍春阳。霍春阳,可谓是“享受皇粮,批判皇纲。”追求真善美却看不惯人间百态,义愤填膺地批判丑恶却又不能在艺术上就此淋漓表现,真是要多为难有多为难!但值得后生尊重的一点是,霍春阳从不伤人。

  第四位,石齐。大家知道,石齐是继吴冠中之后万达推出的又一位画家。石齐的“批评”更是各色,逢人就讲:“不要画工笔啊!会出人命的。跟我画新中国画吧!不要钱!”然而,他所创造的一套“三象合一”的混沌理论,足以将理论家们呛得哑口无言。

Tags:口蜜腹剑   批评   艺术   辣评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