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从《功甫帖》到民国书札:揭书札热背后学问

兰亭书童 2014-07-14 书坛快报 评论

  近年来,书札收藏作为一个小众但极具文史价值的门类,愈来愈受到藏家关注。2014年春拍,北京匡时重磅推出的“周作人致郑子瑜信札84通”悉数成交,共拍得758 .43万元。而在2013年南京经典秋拍中国书画专场上,茅盾手稿《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以1050万元成交。再往前追溯,2010年,嘉德秋拍,王羲之草书《平安帖》更是拍出了3.08亿的天价。

  信札是古人最常用的联络方式,又称书札、手札或书信,古称尺牍、尺书、鸿雁、鱼雁等。事实上,书札收藏古已有之,而书札拍卖现身中国拍市已有二十余年历史。如今,书札收藏日渐兴起,其中有哪些学问?嘉德“古籍善本”部总经理、创始人拓晓堂给予回答。

  信札收藏的历史?

  书札收藏其实已经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从文献上看,自汉魏以后,也即纸张产生之后,当纸张取代了竹简作为文字的载体,也就有人将书信作为艺术品收藏。现在看到的《淳化阁帖》是宋代内府将古代著名书家的墨迹双钩描摹之后,刻在木板上做成的拓片。在《淳化阁帖》的拓片里,至少有三分之一是书札。我们看到的所有王羲之的作品,也都是书札(编注:前文所提以3.08亿元拍出的王羲之草书《平安帖》,原共有九行,后被一分为二。2010年拍出的为前半部共4行41字:“十二月六日告姜道等岁忽终感叹情深念汝不可往得去十月书知姜等平安寿故不平复悬心顷异寒”。)由此可见,书札已经不仅是在民间,在宫廷里也在有规模地庋藏。现在保留下来的汉魏之间的艺术品,半数以上是书信。可见书札收藏历史非常悠久,不是一蹴而就之事。

  如何鉴定一通信札的价值?

  鉴定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比如纸张、作者的书写风格、收藏的印迹以及附属的资料。当代书札还有信封、邮票、邮戳等等。因素很多,但主要还是看作品的硬件条件。就说纸张吧,因为写信有专门用的信纸,信纸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格。时代风格不对,就会影响对这件东西真伪的判断。

Tags:书札   民国   学问   功甫帖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