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为什么到处都是马列维奇

兰亭书童 2014-07-14 书坛快报 评论

  从2013年10月到今年7月,俄国至上主义大师卡济米尔· 马列维奇的回顾展先后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当代设计美术馆(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德国波恩联邦艺术展览大厅(Bundeskunsthalle)举办,并将于7月16日来到英国伦敦的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而其个展“作为无物的世界”(The World as Objectlessness)也于今年3月至6月在瑞士巴塞尔美术馆举行。为何到处都是马列维奇的展览?他与他开创的至上主义又为何被如此重视?

  今天看来,马列维奇所代表的1910-1920年间俄罗斯先锋派艺术在西方早已广为人知。但情形并非一直如此。1989年,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向苏联著名的博物馆租借藏品,举办卡济米尔· 马列维奇(Kazimir Malevich)的首次个展,引发一时轰动;全欧洲的游客慕名而来,满心期待看到新鲜的作品——其中许多作品甚至从未见诸天日,特别是早期画作。

  聚焦此次巡回到泰特现代美术馆的马列维奇个展:乍一看,此展览似乎规模庞大,将展出超过五百件作品,但其中许多是画在纸上的小幅作品。然而,在马列维奇的作品中,它们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他经常先在笔记本上阐发灵感,随后才在画布上诠释出来。

  至上主义之父

  这位出生于基辅的波兰裔艺术家,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创作于1915年的《黑方块》。白色背景之上的黑色以近似不规则的形状宣示了绘画的开始与终结:具象派艺术的终结以及至上主义的兴起。带着传教士式的谦逊,马列维奇将他本人开创的这一运动称为有关“最高秩序”的绘画。

  1915年12月,马列维奇在彼得格勒的“0.10:最后一场未来主义展”中首次展出了自己的39件至上主义作品,并宣布:“事物如同烟雾消散;为获得全新的艺术文化??”白色的表面上遍布方块、三角以及最重要的未经调色的色柱(大多为黑色和红色)。当时马列维奇用的题目颇为简单,例如“至上主义构图”等;有时会用“非具象”一词作为补充。然而,他毕生从未用过“抽象”一词。马列维奇从未“抽象化”过任何事物,因为那意味着由事物出发,而他本人拒绝这么做。他创造了某种崭新的东西,也十分清醒地意识到其中的创造潜力。

  俄国先锋派领袖

  在西方,马列维奇成为了俄国先锋派艺术的标志性人物。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原因:首先,他的作品能在西方博物馆中见到,他的写作也易于被公众接触(至少对德语界而言);其次,随着西方战后抽象主义的兴起,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也迅速受到欢迎,前者似乎为它提供了某种历史上的合法性。1910年代的具象艺术与巴黎人当时的偏好一脉相承;而立体主义在一战爆发后遭到了挫败,被视为令人憎恨的“德国佬的艺术”。然而,在1920年代的德国,马列维奇却被视为首屈一指的先锋派艺术家。马列维奇一生中最大规模的展览于1927年在柏林举办——这也是为什么这位早已在苏联备受指责的艺术家决定将此次展览中的全部作品(包括70幅画作)留在柏林。它们毫发无伤地度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于1958年(并非完全合法地)被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收藏,由此开始产生国际影响。 2008年,马列维奇的后人与阿姆斯特丹市达成协议,这意味着其柏林托管人于1958年进行的那起充满争议的交易终于正式合法化。

  “艺术VS。政治”的西方误读

  至上主义阶段的马列维奇将具象性抛诸一旁,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对西方而言,将这一艺术革命与俄国1917年的政治革命联系起来是很自然的。然而,事实上这一假设是有问题的,因为至上主义早于十月革命好几年,而这一事实长久以来被西方忽视。西方观点强调俄国先锋派和新建立的苏维埃俄国及其政府机构之间的政治对立。于是,长期以来,先锋派艺术被认为终结于1932年。这一年,艺术家团体遭到解散,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教条被强行推广。

Tags:都是   马列   维奇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