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艺评:当代花鸟制作精到 精神苍白

兰亭书童 2014-07-14 书坛快报 评论

北宋 赵佶 《芙蓉锦鸡图》 81.5cmx53.6cm 中国画

  北宋 赵佶 《芙蓉锦鸡图》 81.5cmx53.6cm 中国画

明 徐渭 《墨葡萄图》 166.3cmx64.5cm 中国画

  明 徐渭 《墨葡萄图》 166.3cmx64.5cm 中国画

潘天寿 《雁荡山花》 122cmx121cm 中国画

  潘天寿 《雁荡山花》 122cmx121cm 中国画

  从入选的第九届、第十届到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的中国画三大画种所占比例分析,花鸟画呈现出逐届上扬的趋势。然而,艺术评论家梁江直言不讳地指出,当代花鸟画创作一方面很繁荣,一方面又很贫乏。果真如此吗?且看列位专家的品评。

  艺术评论家、画家 梁江——

  精神内涵被淡化 语言创新又乏力

  

  为什么说当代花鸟画创作一方面很繁荣,一方面又很贫乏?虽然从画幅、题材、画法等方面看,当代花鸟画创作很完整甚至很精到,但能带给人感动的作品太少,而且也没有出现出类拔萃、具有开拓精神、能够引领时代的大家。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当代花鸟画创作的精神性内涵被淡化了,艺术语言上的创新又乏力,唯独制作性技巧“大行其道”。

  改革开放初期,花鸟画大家潘絜兹先生提倡复兴工笔重彩画,认为五代、两宋的“工丽巧密”具有“盛世风范”。今天的花鸟画确实多采用工笔重彩或工笔小写意,因为这样的画法好控制,作品的效果、制作的程序比较清晰,画幅也可以做到很大。因此,从复兴工笔重彩以来,花鸟画越画越大,制作性也越来越强。事实上,我们已经落入到以画幅大小、制作的精致程度、可见劳动量来衡量一幅花鸟画价值的误区。市场价格的偏向也进一步混淆了人们的价值判断。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回头梳理一下传统花鸟画的旨归。宋代的《宣和画谱》就对花鸟画下过定义:“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而律历四时,亦纪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可见,花鸟画必须是精神性的,将人与自然勾连得很紧。到了文人画兴起,梅、兰、竹、菊甚至成为了精神化的符号。所以,从根本上说,传统花鸟画乃是人自身的投射,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写照。

  前辈花鸟画大家在观察物性时,也都做到了精细入微。像我们所熟知的岭南画派鼻祖居廉、居巢,当年他们在十香园种花草、养鱼虫,日复一日地观察、体会花草虫鱼的习性,他们不是拍照式的写生,而是非常投入地感受、体验、默写这些对象,再生动地描绘出来,这是非常好的传统。今天的花鸟画家对待创作,还有多少这样的耐性?

  由是可知,今天的花鸟画创作,无论从艺术价值观、创作方法论还是艺术承担的功能来看,都与前人有着较大的距离。我们所见的很多当代花鸟画作品,手法、题材都似曾相识,并无多大新意,缺乏源于内心的独特感受。虽然在工艺上确实很精细,也有一些受日本岩彩画的影响或借鉴了马蒂斯、梵高等西方画家的技法,但除了形式上有所创新之外,作品在精神层面上难以打动人。

  我想,中国花鸟画本来可以用一句成语——“赏心悦目”来概括,但当代的花鸟画创作,常常只能带来一些暂时性的视觉愉悦,很难达到内心激赏、丝丝入扣、反复回味的程度。也就是说,能够从视觉印象进入心灵,从而带来感悟和精神同构的作品太少了。

  因此,今后的花鸟画要怎么发展,可能首要的是重提传统,看清中国花鸟画的本意是什么,把花鸟画的价值标准重新匡正。

Tags:精到   花鸟   苍白   当代   精神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