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策展人凭什么这么拽

兰亭书童 2014-07-17 书坛快报 评论

  上世纪80年代初,台湾的陆蓉之遇到第一个有策展人的国际展,想了两晚上,第一次将curator译成策展人。她做梦也想不到,此后20多年,中国的策展人会如此之多。  上世纪60年代策展人出现,鼻祖就是曾连任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的瑞士人哈拉德·塞曼。1969年,他就辞掉伯尔尼美术馆馆长一职去纽约策划 “当态度成为形式”展。

  而策展人在中国至少晚了30年。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是坐标,它造就了第一批策展人。尽管这个词当年还没从台湾传过来,但谁又能否定高名潞、栗宪庭、周彦、费大为、范迪安、王明贤、侯瀚如、殷双喜的策展实验呢?

  90年代是中国本土策展人的形成期,那时,策展人绝对是一个新鲜词。因为体制内的美术馆没有专门设置策展人一职,所谓策展人,大多是在体制外独立策展的艺术批评家。1995年,留学意大利的黄笃回国后,名片上赫然印着“策展人”三字,那是杨卫第一次看到这个词。他当时很纳闷:这也是一种职业?而正是差不多那时起,中国策展人时代开始来临,王林、冯博一、黄笃等新一代策展人崛起。

  策展人绝不能是画贩子

  NBA“大鲨鱼”奥尼尔2010年年初很炫地当起了“大小确乎关系重大”展策展人。37岁的他挑出39位艺术家的52件作品,甚至从华盛顿希尔斯伯恩博物馆借出雕塑家罗恩·穆克的《无题(胖人)》。当然,奥尼尔的策展人身份或许只是主办方的噱头。而在中国,艺术家、画廊经纪人、画廊老板客串策展人却是实在发生的事。

  客串也引来风波。2009年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定为艺术家卢昊时,朱其马上撰文质疑:“为何选一个二流艺术家当中国馆的策展人?”其实,早在2000年,日本评论家栗山明就问过艺术家张小涛:“你怎么看待艺术家当策展人,比如邱志杰策划的‘后感性’?”张小涛说艺术家跨界是好事,如果他的能力允许的话,是对批评和策展工作的补充,但自己不会当策展人。

  做装置和空间作品的史金淞和巫鸿、冯博一、范迪安合作过。“策展人的工作很重要,艺术家的工作更靠感觉,他们需要策展人,就像开车的人要有个GPS。方向盘在艺术家手中,但需要理论指导。”

  侯瀚如认为策展是很专业的事:“策展人要能挑出好的艺术家,好的作品,研究文化环境,地理位置,这是很复杂的一个研究过程。展览的形成就像艺术作品的形成。”而冯博一也认为展览是策展人创作的作品:“策展人通过展览的策展理念、主题和展览本身,包括撰写的展览论文、画册文本的编辑、布展等,提示出策展人对艺术的观点。”

  1980年开始做独立策展人的张颂仁,后来成立汉雅轩画廊,1993年在香港举办“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展”。他希望在市场上推出自己喜欢的艺术家,也乐意当策展人。“90年代张颂仁、乌里·希克、程昕东等对中国当代艺术进入国际舞台有推动作用,我认为他们是活动的组织者,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策展人。”张小涛说。

  张小涛认为策展是有门槛的,“不要又当裁判,又当运动员。我敬重那些真正独立的、‘干净’的策展人。”

  艺术国际网站主编吴鸿也策划了不少展览,他说:“现在策展人的概念有些被泛化了,所以,很多策展人实际是一个‘召集人’、‘出资人’的概念。相当于在电影行业,‘制片人’、‘投资人’都要来当导演,肯定是不正常的。”吴鸿强调策展人被泛化,对这个行业的各个环节都没什么好处。“在急功近利的时代,人家要挂策展人的名头,你有什么办法?!”王林说道。

Tags:策展人凭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