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生于1989后:用互联网颠覆艺术规则

兰亭书童 2014-08-19 书坛快报 评论

  巴黎——南非艺术家博戈希·塞库库尼(Bogosi Sekhukhuni)18岁时在Facebook上寻找他从未谋面的父亲。他们在网上简短、尴尬地聊了一会儿天。后来,父亲在那个网站上把他屏蔽了。23岁的塞库库尼正在用这个经历设计了一个新作品:机器人生成的想像中的父子对话,类似一个互动视频游戏。

  “我想制作一种‘缺席父亲机器人’,”塞库库尼在采访中说。他指的是在网络互动交流中使用的化身。“如果你没有父亲,你可以跟那个机器人说话。”

  塞库库尼用互联网强调网络活动如何塑造我们身份的半开玩笑的方式引起了欧洲策展人汉斯·乌利齐·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和西蒙·卡斯泰(Simon Castets)的注意,他们让他参与他们去年开始的一个名叫89后(89plus)的项目,该项目是为了培养、聚集1989年或之后出生的艺术家们:那一年,柏林墙倒塌,天安门广场事件爆发,万维网出现。

  两位策展人说,到目前为止,已有5000多名艺术家对公开选拔做出回应,提交了作品,已有几百人参加他们组织的讲习班。很多人的作品都自觉地使用技术去研究网络媒体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在如今这个时代,艺术家们的声誉不仅是通过画廊展览树立起来的,而且是通过Instagram和YouTube,通过89后项目可以了解这一代所关注的事物。两位策展人认为这个项目是开放式的,他们在继续增加艺术家。

  “我们没有具体的目标,”30岁的卡斯泰说。他是纽约的瑞士学院(Swiss Institute)的主管。

  “他们都是刚刚起步的艺术家,”46岁的奥布里斯特补充说。他是伦敦的蛇形画廊(Serpentine Gallery)的联合主管,发掘新人的能力深受敬重。

  33岁的视频艺术家瑞安·特里卡汀(Ryan Trecartin)常被称为“YouTube一代”的艺术教父,他说自己很想看到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奥布里斯特和卡斯泰看到特里卡汀的话之后产生了开始这个项目的想法。两位策展人2013年1月在慕尼黑的一次大会上宣布了这个项目。

  瑞士慈善家马亚·霍夫曼(Maja Hoffmann)创立的亮度基金会(Luma Foundation)主办了该项目在苏黎世的最近一次活动——一个诗歌讲习班和展览;谷歌在它位于巴黎的文化学院举办为期两个半月的驻留创作项目。奥布里斯特和卡斯泰还和89后的艺术家们在蛇形画廊、纽约的公园大道军械库、墨西哥市的尤麦克斯博物馆(Museo Jumex)以及其他一些组织举办了一些讲习班,每个组织都为这些活动提供了支持。明年6月,斯德哥尔摩的当代美术馆(Moderna Museet)将举办一个89后诗歌讲习班。

Tags:互联网   颠覆   生于   规则   艺术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