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邱振中:探索书法的可能性

兰亭书童 2015-03-17 书坛快报 评论

如果看过邱振中1989年的“最初的四个系列——邱振中书法作品展”的话,今天再来读解“邱振中:起点与生成”展览,想必更能明了邱振中为何时隔26年要在中国美术馆再次举办个人艺术大展。对于邱振中自己来说,两个展览只是个人艺术创作的不同节点,而他的探索之路开始得要更早。

  “我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怀有一种坚定的信念,一定可以从书法出发,生长出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这些年做了很多作品,今天能够把它们汇聚在一起,做一个回顾,感到事情有推进。这就是说,从书法出发,我在作品的形式、含义,以及现代观念的表达上,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当然,最后的意义需要大家来评判,需要时间的检验。”邱振中说。

  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前言中写道:“邱振中的智慧之处在于他更多地从哲学和观念层面对书法史进行审视,他的目光穿透书法现象表层的重重迷雾,直达书写的本质”,“他的治学方式,体现了一位书者对所处时代文化要义的洞察。”

  26年前,邱振中在《关于“最初的四个系列”及其它》一文中对探索未来满怀希冀:“只有不断磨去那层坚硬的程式的外壳,才能使传统中那些被我们所珍惜的部分永远保持其活力。近半个世纪以来,出现了少量真正具有独创性的现代风格作品,它们开辟了一条道路。还应当有许多道路。通过这些努力,书法有可能重新成为我们精神生活中的重要事件。”26年后的春天,邱振中在费家村艺术工作室接受了记者专访。

  记者:举办“邱振中:起点与生成”缘起何在?通过展览想传达什么?

  邱振中:关于“起点”,可以有多重的理解,一个人的起点、生命的起点等等。书法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这点已经没有人会否定,但是书法还是面临很大的困难。如何深入传统,怎么判断进入的深度,从这里出发能走多远,它和我们今天的文化、艺术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问题。

  我觉得这么重要的一种文化现象,今天一定要找到它通向人心深处的道路,找不到的话,它便是一种属于过去的东西。我一直觉得存在这样一条道路。我从1979年进入浙江美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读研究生之前,已经感觉到书法的这种可能性。

  这次展览,我想展示我为实现这种可能性而做出的努力,揭示书法与我们切近的生活、感觉存在的密切关系。如果书法作为我们文化传统的一个个案,对书法这种可能性的探索,在某种意义上,也回答了传统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书法具有非常典型的中国传统的特征。

  记者:1989年的展览分新诗、语词、众生和待考文字4个系列,此次展览有何不同,筹备展览有哪些感受?

  邱振中:这次展览共展出133幅作品,包括绘画、文字作品和书法3个部分。绘画部分展出73幅作品;文字作品部分展出21幅,它们从题材、章法、涵义、观念、主题等诸多方面探索汉字作品的可能性;书法部分展出草书39幅。

  书法的深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从事这个专业已经36年了,才开始有了一些体会,一些经验。什么叫传统?它是几千年里无数才智之士殚思竭虑的成果,它们凝聚在一起,汇合成一个坚韧、沉甸甸而又无以言说的东西,神圣、朦胧、艰难、沉重,根本不是一个可以轻松进入的话题。它是一种文化理想,高悬中天,可以仰视,却难以进入它的深处,核心之处。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它只是个理想,能进入核心的只是极少数人,天才、努力、机遇诸多因缘的凑合,才能成就一位佼佼者。通常对它的进入、继承,大家理解得很轻松,以为学个几年绘画、书法,就已经“把握”传统了,如果有几分相似,便是一个领域的“大腕”,因此毫无理由的自负、对他人“不懂传统”的指责、假借传统之名而胡来,比比皆是。如果对传统有这里所说的认识,竭尽全力去做,一旦有所深入,它必然是一个感觉、思考、分析综合的努力,一定会对传统获得自己的进入方式和心得,这里必然会带有某种意义上的拆分、归纳和条理化。这里便蕴藏着种种生发的契机,创造性便从这种活动的缝隙中源源不断地涌出。

  因此,深入一种艺术,和在这种艺术中进行创造性工作,并不是一对矛盾,而是密切相关、互相生发的过程。这与人们对传统、对创作的认识大概有所不同。这是我多年以来形成的一种看法,在这次准备展览的过程中,印象特别深切。
记者:在你理解,具备哪些特质才够得上是一个艺术家?

  邱振中:一个艺术家从事创作的深层动机,我想,一是自身的性格,二是对艺术本质的认识,三是自己在专业领域的责任感——换一种说法,对自己在这个领域的位置和意义的认知。追问这3点,或许可以对一位作者做一判断。通常谈到艺术家的时候,多重视才能问题,这不错,但才能说到底就是个敏感和想象力的问题,而所有普通人在这两个方面都有相当禀赋,如何把敏感和想象力发展到很高的水准,才是艺术家成长的关键。

  记者:关于书法本体,在你多年的个人探索中,觉得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或者还没有解决好?

  邱振中: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书法是一个游离于当代文化和艺术、基本上被认为是一种需要专门去传承的传统艺术方式。我觉得,当时对书法家的定义是非常狭窄的,而我不要做这样的人。但一个人想要改变一个领域的现状,那太难了,你也顶多能在这个领域做得好一点而已。

  我认为,在一个领域个人探索其可能性和书法本身所具有的可能性是有关系的。任何事情的可能性通常都是从一个点去突破的,有了一个个个体试图去突破,整个领域也就会慢慢产生变化。就像有的事情你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到,结果你做到了,所以说个人的突破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一个人在一个社会里能改变得很少,但作为个人,必须去做这种突破,至于能做到哪一步,说句笑话,上帝才知道。

  记者:现在不少人认为,民国书家的水准高于当代书家,你却认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创作不差于民国”,如何理解?

  邱振中:我们所说的民国,只有三四十年的时间,文化人的书写大多儒雅可观,但要对书法史有所贡献,儒雅是不够的,你必须做出书法史上前人没有做到的事情,比如说,在结构、笔法、意境和含义上做出前人没做到的事情。我不是形式主义者,但在视觉艺术中,视觉上的贡献是第一位的,没有与视觉有关的技术、形式上的贡献,其他都谈不上。民国时期有好书法家,但很少。

  你所说的“当代书家”,包括上世纪50年代到今天的书家,跨度是70年,所以把它来比民国,对民国并不公平。

  记者:从你编著的图书来看,力图构筑一个从上到下、深浅有别的空间,为何要下如此大的心力?

  邱振中:普及工作非常重要,它是一个时代书法文化的基础。一个人如果接受过良好的书法启蒙教育,以后尽管不再练书法,一旦接触书法,便有个正确的起点。他们实际上构成了未来中国书法文化的基础。

  我非常关心中小学的书法教学。我们正在和一个小学合作,推广我的一本教材《愉快的书法——进入书法的24个练习》。它从《中国书法:167个练习》中挑选了20个练习,再加上4个综合练习。学完一册,需要1至2个月,大致可以达到准确临写篆书、隶书和楷书的程度。

  记者:你对中小学设置书法课怎么看?书法教材的编写存在哪些问题?

  邱振中: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程,大家都觉得很好,我对此却不很乐观。最大的问题在于缺少合格的师资。我们需要考虑传达给学生的思想和方法正确与否,而对于以后即使不写书法的孩子,对他认识书法会有障碍还是有帮助。

  举一个例子,我们一起做这个项目的一位书法老师,在北京教了19年小学书法课。我问他,你们用不用市里规定的统一的书法教材?他说发给学生,“但从来不用”。这让人很震惊。主要的问题是,里边的内容和方法不合理。这是我们准备把小学书法教学作为一个重点课题来研究的原因。

Tags:书法   可能性   探索   邱振中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