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收藏资讯 / 正文

兰亭书童 2007-04-10 收藏资讯 评论
       这只竹箫黑色漆身,淡黄漆节,上雕美丽的凤纹。它是父亲生前用过的乐器,我已收藏了20多年。父亲一生喜欢吹箫,他何时学起,跟何人学会却从未提及。我只知他一生有过三只箫。

    第一只箫是他19岁参加抗战时从家里带来的。不管当时形势多么紧张,他始终背着那只箫,形影不离。行军间隙,或工作之余,他总不忘吹上几曲聊作调剂,只可惜那只伴他十余年的箫竟丢失在南下大别山的路上。


    第二只箫是解放后在北京工作时朋友特意给他做的,是铜箫,很沉,我很喜欢。父亲刚把它拿回家,我便向邻居要了两个玉佩,用彩色丝条很用心地打结穿在箫上。我用它学会了最初的曲子,吹出了简单生涩的旋律。它在我家留存的时间最长,大约有二十几年光景。直至我下乡在外地漂泊了十余年回到北京,才发现铜箫不见了。母亲说,我下乡后父亲很是失落,便忍痛把铜箫还给了原主。


    自我回北京后,父亲才又买了这第三只箫。一只极普通的竹箫,比那铜箫轻得多,音色也远没有那样深沉婉转,但它陪伴父亲度过了他的晚年,直到去世。


    父亲最喜欢吹 “苏武牧羊”。这支曲子常萦绕在夜色中父亲与箫的剪影旁,如泣如诉,呜咽而倔强。他吹箫时常微眯了眼,上身轻摇,如醉如痴,仿佛整个身心都沉浸在曲子的意境里。那时我们便坐在床上静静地听,目光不自觉地落在窗外高悬九天的明月上,似要在其中寻出冰天雪地中苏武孤单而不屈的影子。


    父亲常在心情沉郁时吹箫,吹箫甚至成了他宣泄情绪的方式。“文革”中他挨了斗,饭后便拿起箫独坐在窗前,一直吹到月亮西沉。那时他依然吹“苏武牧羊”的曲子,我想他是否从苏武的际遇中寻找自己的影子?听母亲说,我下乡的当天晚上,父亲饭后便在窗前吹箫直至深夜。他是否吹过“苏武牧羊”我并不知道,但我确是在乡下领略了苏武牧羊时的边塞风尘。


    我始终忘不了他最后一次吹箫的情景。那时他得了不治之症,身体异常虚弱,时常大口喘气。我带孩子去看他,他很高兴,问候了几句便不顾劝告挣扎着拿起箫。但他没吹完一支曲子已大汗淋漓,大口喘气,吹不下去了。看着竹箫从他干枯的手中滑落,我的眼中充满了泪水。


    光阴如梭,弹指十年,如今我的双鬓也已染上霜色,我和弟弟的孩子也长大成人。在他们的记忆里,父亲的形象也许已经淡漠,但那箫仍挂在我家的墙上。每当想起往事,我便拿下箫来轻轻擦拭。夜深人静时,我也会坐在窗前,望着天上的明月,吹上一曲“苏武牧羊”。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