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艺术市场 / 正文

粉彩香炉登场

兰亭书童 2007-05-17 艺术市场 评论
         辞旧迎新,爆竹声中,伴随着时钟的脚步,我们迎来了2007年。在声声的祝福与期待中,我们远度重洋,近走东瀛,征集春拍的各类藏品以满足广大藏家的需求,在此选择几件与藏家共享。

  在瓷器工艺品专场中,瓷器类藏品的拍卖一直是藏家、行家关注的焦点。此次专场,我们除了为广大藏家精心筹备了“波士顿美术馆藏清早期瓷器”的专题拍卖,更是征集到自明永乐时期到民国的各时期各类瓷器,以满足瓷器藏家。

  明成祖朱棣在位二十二年,手工业和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对外贸易也日渐繁荣。由于频繁的中外文化和贸易交流,使这一时期的瓷器在造型和纹饰上,也受到西亚地区文化的影响,因而具有伊斯兰文化特色的瓷器由此孕育而生,如此次上拍的明永乐青花轮花纹抱月瓶(lot 1847),瓶呈葫芦形,分上、小两部分,上部似蒜头形,颈至肩部两侧各饰一对绶带耳,下部为扁圆形,腹部略鼓,似椭圆形方圈足,为仿照西亚阿拉伯铜器烧造而成,造型秀美别致。釉质肥厚晶亮,口沿下绘一周缠枝花卉纹,腹部两面各绘宝相花纹,耳上绘折枝花卉。整体以青花所绘纹饰带有浓郁的西亚色彩,由于进口料—苏麻离青的使用,使青花纹饰中呈现钴铁的结晶斑,浓重处凝聚成黑青色,有下凹深入胎骨之感。此样式的扁腹绶带葫芦瓶亦称“抱月瓶”或“宝月瓶”,洪武时期御窑厂开始烧制此样式的青花品种,永乐、宣德时期烧造青花和白釉品种,永、宣时期的器形略有不同,至清代康熙、雍正两朝亦有仿烧。此瓶无论在器形、纹饰方面都具备了永乐时期的典型特征,虽有瑕疵,却依旧不失为一件标准的融合西亚风格的明初青花陈设器。

  明代瓷器在永乐时期有所创新与发展,至宣德朝则臻于鼎盛。宣德时期烧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史上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特别是郑和下西洋之后,不仅带回了进口青料—苏麻离青,为烧造精美的青花瓷器提供了物质条件,且带来西域的文化,使东西方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交流。明宣德青花莲瓣纹卧足碗(lot 1848)敞口,浅腹,卧足,碗心凸起。釉质润泽,微微泛青,内壁口沿在青花弦纹内绘一周卷草纹,内壁绘一周变形桃纹,碗心绘有缠枝花卉纹和变形桃纹,其间以弦纹相隔。外壁绘缠枝莲纹和变形如意云头纹各一周,近足处绘莲瓣纹一周。青花自然晕散,笔触加深处形成浓重的凝聚结晶斑,深入胎骨。整体造型圆润柔和,纹饰严谨细腻,具有鲜明的阿拉伯风格。底部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

  除了明代瓷器以外,我们更多地呈现给大家的是清代官窑瓷器。自康熙晚期创烧粉彩以来,粉彩以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在陶瓷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雍正粉彩更以其精美而成为清代彩瓷之冠。此次我们征集到了一件精美的清雍正绿地粉彩描金镂空花卉纹香炉(lot 1778)香炉整体呈八角形,由盖与炉身两部分构成。炉口外侈,扁圆形腹体,肩饰正反“S”形耳,腹下内敛,腹部底层中心有八方形孔,下承双层台基式,底承八柱形足,上配伞盖式宝珠形纽盖。烧造工艺极为复杂,纵向在口沿、炉身及上下各部分的衔接处,饰有塑成规整的凸形装饰线,在台基最底端内壁侧有镂空金钱纹的装饰,在底端每两足之间留有小孔。整体造型稳重大气,极富官窑御用之器的韵味。

  通体内外均施松石绿釉,采用模压、贴塑等多种工艺集于一身,炉身上部压模整齐的菊瓣纹,周围以仿翡翠绿釉为地,黑彩勾勒边沿,内施以酱色,上绘描金纹饰。炉身下部与其对应的部分以凸雕菊瓣纹装饰,两部分菊瓣纹均在起棱处贴饰相向而望的金釉螭龙,精巧细致。腹部、双耳、盖面及台基上的纹饰皆采取在瓷胎上模压阳文或阴文印花,再于印花的瓷胎上绘画,施蓝色、绿色、黄色等多种彩釉,色彩丰富艳丽,纹饰不仅具有较强的立体感且蕴含独特的西洋风格。整体细微之处大量运用金彩,更使此器呈现出富丽堂皇之感,台基底部侧面松石绿釉留白处落有“大清雍正年制”青花篆书横款。配大型紫檀镂雕西番莲纹原装贡座及书有“雍正官窑御香炉”的原木制包装。此件香炉无论在造型、烧造工艺、绘画风格上都彰显出清雍正时期皇家御用瓷器的特征,是一件极为难得的藏品。与此类风格相仿的藏品仅见上海博物馆有藏“清雍正 绿地粉彩描金堆花博古纹六角形瓶”,以及在香港Sotheby's今年春拍拍卖的一件“清雍正柠檬黄地粉彩浮雕花鸟宝瓶纹六方瓶”,以2272万元港币成交。

  除此件以外,清嘉庆粉彩婴戏图大瓶(lot 1787)也是一件艺术品市场中不太常见的嘉庆粉彩大器。大瓶撇口,束颈,丰肩,腹下渐收,圈足,器形沉稳壮硕。外壁以粉彩装饰,颈部、肩部及胫部均以绿彩为地,上绘粉彩缠枝莲花,间以蝙蝠衔“擅”字符,寓意“福寿万代”,与腹部主题纹饰之间以如意云头纹为边饰相隔。腹部环以白地粉彩装饰,绘小桥流水、庭院树木,主题纹饰为婴戏社火场景,姿态各异,充满热闹欢快的气氛,整体场面壮观,绘画错落有致。底部于松石绿地釉上落“大清嘉庆年制”红彩款。

  清代自乾隆以后,瓷器的婴戏题材明显增多,画面也日益丰富,通过对孩童嬉戏场景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人们祈求多子多福、喜庆吉祥的美好意愿,此件大瓶形体硕大,烧制不易,是一件嘉庆粉彩瓷器中较为少见的大器。

  在此次的民国粉彩瓷器部分,也不乏精品之作。如粉彩安居乐业图天球瓶(lot 1977)、粉彩婴戏图莱菔瓶(lot 1976)等都可称之为民国时期粉彩瓷器代表作,充分体现了民国制瓷技术的高超。

  在工艺类的拍品中,玉器、犀角、印章、竹木雕藏品各具特色,异彩纷呈。此次春拍中,我们特意从海内外藏家处征集了一些玉器藏品,以满足近年来市场对玉器精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如清乾隆白玉雕福寿纹双耳洗(lot 1823)和清乾隆白玉雕蝙蝠梅花如意(lot 1815)都是不可多得的乾隆时期宫廷造玉器之精品。此件白玉洗呈海棠形,腹内壁出筋四道。双扳耳雕蝙蝠攀附于洗口,洗内底中心浮雕寿桃及花叶纹。此器为和间产羊脂白玉质,玉材宽厚硕大,玉质甚佳,温润光泽,雕工圆润流畅,反转自如,具有典型的“乾隆工”之特点。在造型的设计上融入了吉祥图案的寓意,用蝙蝠谐音“福”,以桃寓“寿”,象征福寿之意,应为祝寿时之用。

  如意白玉材质宽厚硕大,玉质晶莹温润,整材雕成,实为难得。如意头正上方浮雕云蝠纹,其下为坡石牡丹,寓意“花开富贵”。如意柄曲折婉转,线条优美,其上浮雕梅枝、梅干与梅花。刀工硬朗,把梅花桀骜不驯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柄尾部呈圭首状。

  “如意”是供玩赏的吉利器物。玉如意始于魏晋,盛于明清。明、清两代,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来临。古代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以清代为多,清宫中如意被广泛用于装饰和陈设,表示不同地位和等级,也是一种权利的象征。此件如意从玉之材质、雕工、风格、品位来看,无不具备乾隆时之特点,精雕细刻、典雅华丽的风格与气韵无与伦比。

  犀角中的一件明末清初高浮雕赤壁夜游图犀角杯(lot 1740)也可称为犀角类藏品的点睛之作。器身以“赤壁夜游图”为题材,浮雕成连贯的山水人物。悬崖峭壁上苍松翠柏、亭楼小阁;微波荡漾,泛一轻舟,苏轼、黄庭坚与佛印和尚正坐于船头,仰头观景并诉说典故。侧面山石中古松参天,枝叶茂盛,直达杯口,松干巧妙地成为杯柄。杯内亦山石突起,古松蜿蜒,与杯外古松相互呼应,雕工精细。明末清初以来,以“赤壁图”为题材雕刻于竹木角器上者颇多,以角器更为多见,但构图各有千秋,无有雷同,由此可见当时艺人之高超的手艺和创造力。此杯亦以“赤壁夜游图”为题材,但却独具匠心,正体现了“一疗宿雨千岩碧,百道飞泉万树声。此景写来应有语,何时不记住山情”之意。

  除以上谈及到的精品,还有明清印章、竹雕工艺品、田家青先生设计的紫檀雕花小四件柜等众多门类的精品呈现给广大古董爱好者,我们希望通过拍卖与大家共同分享这些浓缩着古人思想及精湛技艺的艺术品,更希望这件件用艰辛汗水征集到的拍品,通过我们的努力与您的赏识,找到她们新的归宿。

Tags:香炉   登场   粉彩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