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收藏资讯 / 正文

纪特新邮发行的几个追问

兰亭书童 2007-06-29 收藏资讯 评论
       我国发行的纪特新邮多年来一直延续着“打折的打折、暴涨暴跌的暴涨暴跌”双重格局。近几年打折品虽有减少,折扣率有所降低,但“双重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新邮发行中几个老问题还在延续,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存在多年的老问题,何时得以解决?

    公布图稿太少  相关部门曾于2001年下半年承诺,今后每年都要提前在新邮预定前夕公布新邮图稿。有舆论认为,这是向集邮消费者“知情权”靠拢迈进了一大步。但6年过去了,提前公布倒是在坚持,可惜的是大有一年不如一年的感觉。以2006年为例:发行31套,公布仅12套,41图。


    计划变更太滥  以前的不提,2006年11月7日《中国集邮报》公布了2007年纪特邮票发行计划为27套76枚,总面值101.80元,总售价为130.60元。到了2007年5月11日,公布调整计划,调整后为发行31套88枚,总面值和总售价改为116.50元和148.90元,还增加“内蒙60年”小全张1枚。此外,发行日期提前的5套,推迟的3套,部分项目内容修改的3套。


   尤为稀奇的是5月11日刚公布2007年发行计划调整后为31套,仅隔4天,5月15日立马公布增发“全国集邮联‘六大’”小型张,将31套改写为32套。至此计划变更还没有完结,调整计划中的“待定内容”为进一步变化埋下了伏笔。2007年日期仅半,发行计划变故之多,可数得上为历史之最。


    公开零售太稀  2005年10月17日,“郑州会议”出台了由“预定为主,零售为辅”改革为“预定和零售并举”的新政策,于2006年施行。可惜新政策没有落实。


  2006年春节前后,北京、上海等地几个大邮市里“炒”声阵阵,“丙戌狗”大版张、小版张,及其他一些品种价位猛涨,有时甚至用得上“猛窜”这种形容词。重要原因就是“丙戌狗”票只在少数几个大邮局零售了“一会儿”。


  2007年春节前后,上述情形再次重演,“丁亥猪”生肖票及2006年12月份几套新邮,邮政窗口更不零售,致使货源奇缺,面值1.2元的“乌兰夫”票曾炒高到18元上方,其面值24元的全张票狂涨至300元以上。“丁亥猪”于1月5日发行,由于邮政窗口不零售,生肖票爱好者苦不堪言。这种“供不应求”极大地促进了邮市里的“炒”风,“丁亥猪”大版张、小版张猛窜至70余元和近40元。以最近为例,今年为庆“六一”儿童节发行的“孔融让梨”邮票,邮局不零售,孩子们买不到,社会反映不小。


  “量少”邮品太烦  关于“量少”邮品,说说最近一二年的。为什么中、小城市集邮者在邮政窗口订不到和买不到的绢质小版、雕刻极限片和“不干胶”等品种,却在北京、上海等几个大城市的邮市里“热炒”?发行“量少”邮品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大邮市里的大量绢质版和“不干胶”品种货源来自何方?第22届万国邮联大会于1999年在北京举行。该大会通过的“北京宣言”重申了各成员国不得发行“量少”邮品的规定。中国邮政为什么一直置若罔闻?


    销毁工作太慢  在集邮事业不断滑坡、集邮市场不景气的巨大压力下,相关部门搞过几次库存集邮品的销毁工作。1996年销毁一次,涉及金额1.6亿元;2001年一次,销毁了什么,销毁了多少,没有公布;2003年一次,涉及11.9亿元,公布了不少内容,可惜没有一套可预订的纪特邮票;2004年一次,涉及30亿元,销毁90%以上的1992年至2001年的库存邮票,但没有详单。


  尤其是销毁过程,从社会期盼到准备销毁消息公布,再从消息公布到销毁实施,还从销毁实施到结果公布,都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于2006年起施行纪特邮票发行新政策:新邮发行期为半年,过后未售出的邮票实行销毁并公布发行量。可惜的是集邮者或投资者要得到发行量公布的消息需苦等1年左右,因为逾期未售出的邮票回收销毁之路竟也长达半年!如2006年4月至6月发行的“青城山”至“早期领导人”8套纪特邮票发行量才于2007年4月18日《中国集邮报》公布。


  笔者以上提出的几个问题带有普遍性,也是广大集邮爱好者关心的问题。望有关部门加以重视。

Tags:几个   追问   发行   新邮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