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 > 收藏资讯 / 正文
其实,不管市场表现出来的是如何杂乱无章,只要了解 民间市场鉴定的“潜规则”和 拍卖市场的鉴定体系,就会发现,虽然 国家并没有权威的检测鉴定机构能对书画的真伪可作出一槌定音的判定,但收藏圈内及艺术品市场行业内,是有自己“尺子”的。“尺子”是什么?是圈内和业内人士对鉴定家的水平及权威性是否有共识性的认可(也可以简单的说是否得到公认。因公认只是“一致性的认为”,而认可有“许可、承认”的意思,用“共识性的认可 ”能更准确的诠释这种状况)。不管书画鉴定家有没有国家相关机构的鉴定资格认证,目前鉴定效力是平等的,因为鉴定结果同样得不到法律保护。一些鉴定家尽管圈内圈外、行里行外,在不停的忙碌着、鉴定着,也许他的鉴定是百分之百的正确,可他的鉴定只是“局域”性的“个案”行为,若现在圈内、业内绝大多数人士还没有一致性地认可他,他依然被视为未达到收藏圈内及艺术品市场行业内自然形成的“尺子”,现在他说了就不算。相反被认可的说了就算。
现在圈内、行内认可哪些人呢?为什么会认可他们?谈这个问题,应该把鉴定古代书画和鉴定近现当代书画分开。
在古代书画鉴定上,认可“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的主要成员。 1983 年,上海的谢稚柳先生亲自上书国务院,建议恢复因 “ 文革 ” 终止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工作。 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由文化部文物局成立了由谢稚柳、启功、徐邦达、杨仁恺、刘九庵、傅熹年、谢辰生七人组成的 “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 ” ,负责鉴定全国各文物部门和文化教育机关团体所存的历代书画。鉴定工作历时 7 年,行程数万公里,对全国 27 个省市,208 个单位所收藏的 7 万余件历代书画进行鉴定、评级,并编辑出版了图文并茂的《中国古代书画图目》 24 卷和《中国古代书画目录》。
这就是圈内、行内常说的 “ 国家级鉴定专家 ” 的班底。其中除谢辰生先生(原国家文物局顾问,现任 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 当时主要负责书画鉴定的组织协
调工作)外,其他六老便是 当代公认的书画鉴定大师 。 他们在对古代书画鉴赏与研究中,几十年来,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 为我国文物研究、保护、整理工作作出重大贡献 。他们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权威是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自然形成的,是人们对他们长期从事鉴定工作所取得研究成果的肯定。虽然人们对他们的鉴定水平也有争议和质疑,可圈内,行内还是能较一致性地认可他们,通常 称他们为 “国家级书画鉴定专家”。
谢、刘二老已于上世纪末故去,剩下的四位个个可称作当今古代书画鉴定界的“泰山北斗”,名气在圈内、业内都有一槌定音的效力,且年事都很高(其中 3 人年过九旬), 人们为表示敬仰, 近年来,对他们又有“国宝级权威鉴定专家”之称。若往细的说,“国宝”们对古字画鉴定把握上又各有专长,故此,圈内对他们权威性的认可又各有不同。当今高端书画收藏圈内共识是:徐老看(鉴定,收藏圈内行话)明清、杨老看宋元、启功老和傅老看古代法书碑帖又各最具权威。北京几家大拍卖行大拍征集到古代书画作品后,大中名头的东西会拿给权威专家过目,若权威不看好的东西,一般都不上拍,原因不仅仅是拍卖行恪守诚信,主要是省得不必要的麻烦,因为收藏家购买后还要找这些权威看,权威若说不对,他们会找拍卖行退货的。他们的言论可谓有一言九鼎的效力。
为什么争议和质疑依然没有改变“国宝”们在古代书画鉴定上的权威性呢?
当今擅长于古代书画鉴定的知名鉴定家很多,可圈内、行内最信赖的就是那几个人。这就是特种行业的特性。其实,这是个误区,权威专家只是相对的。近几年,拍卖成交价超过千万元的古代书画作品,多件有争议,米芾《研山铭》书画鉴定家持不同意见的有之,宋徽宗的《写生真禽图》有几位南方的鉴定家竟公开说是“一眼假
”的东西,“晋人书”《出师颂》更是遭众多学者、书画鉴定家及媒体的狂轰乱炸,后虽改称“隋人书”,但仍有许多学者提出不同的见解,这些作品哪件不是被权威专家过目的。这种现象古今依然,现在拍卖场上标“传”、“款”字款的古代书画作品,有的就是昔日各个时代的权威鉴藏家鉴定递藏的,现在仍然不是不能确定为真迹吗?好在历史是公正的,一些悬而未决或早已“盖棺定论”的东西,通过当今权威专家的鉴定,已还历史本来面目。同样“明天的你我会重复着今天的故事”,历史同样会还今天的“本来面目”。
正是有这种古往今来一直存在的现象,人们才会对自己心目中的权威专家给予最大限度的宽容与理解。再者,权威的形成还有一方面原因是,他们是“拨乱反正”后,第一批由国家成立的古代书画鉴定组,国内书画收藏热以及艺术品市场繁荣是上世纪90年代初以后的事情,当时收藏圈尚未形成,艺术市场也刚起步,他们已经德高望重,其声名已如雷贯耳,有先入为主的成分。所以,争议也好,质疑也罢,风平浪静之后,人们对于权威的认可仍然是一致的。圈内仍就相信甚至迷信“国宝”,行内主要承认还是“国宝”。到目前为止,这几位国宝级大师对古代书画的鉴定的权威性还无人能代替,地位依然没有动摇。尽管像史树青、王世襄、陈佩秋、单国强、单国霖、钟银兰、杨新等对古代书画鉴定的水平已接近有的甚至超越他们,同样可代表着古代书画鉴定界的最高水平,但要想在圈内、行里确立共识性的认可,还要像“媳妇熬成婆”那样的等待。
在近现当代书画作品的鉴定上,首先, 前文提所到的 “国宝”们不再是鉴定权威,在圈内、业内已是共识。其次,当代的 尚健在的书画家,本人鉴定自己作品尽管有“悔其少作”或有意“指马为鹿”的现象,但本人是自己作品鉴定的权威,还是较能得到共识性认可的。
现在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位职业书画鉴定家被圈内、业内共识性的认可为近现代书画鉴定的权威专家。 很多人的观点是,近现代书画的鉴定难度相对比古代书画容易,因为人证、物证,可供参考的材料相对比较多,所以现在到处都是权威,也就没有权威了。其实,真正的原因正是因为它“容易”,才显现不出专家高手的特别之处,真正意义的权威形成周期较长或很难形成。现在的状况是,由于没有公认的权威鉴定专家,致使 拍卖公司、画廊等经营单位和一些美术馆、博物馆的鉴定者一言堂的现象不足为奇。还有 书画家 的亲属、弟子和朋友大量派上用场,代表鉴定家说话。尽管他们对书画家作品的认识从鉴定的角度看永远是片面的,局限的,有时甚至是感情用事的,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其言论及看法,有的已得到业内倾向性的认可, 这样也致使一些品差质劣的亲属及弟子,有机可乘, 打破了行业的界限,指指点点,给本来就极其复杂的书画鉴定领域制造更多的麻烦。 总而言之, 近现代书画鉴定这种“群龙无首,诸侯割据”的 无序状态,一时无法改变。客观的说,一些品质高、水平高的书画家的亲属(特别是书画世家)、 子弟、朋友鉴定各自亲人、师友还是相当准确的, 如廖静文看徐悲鸿作品、傅小石兄弟以及徐善看傅抱石、李燕看李苦禅、李小可看李可染、潘公凯看潘天寿、宋玉麟看宋文治、桑作楷看林散之,以及“海派”、“岭南画派”、“国粹派”传人看各自画派前人的作品等等,应该是具有权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品学兼优的人会被筛选出来 ,也会 逐渐的被认可。
- 上一篇:书味三种
- 下一篇:股票收藏热会随股市震荡吗
猜你喜欢
- 2015-03-17 书画艺术品投资将迎来新的转折点
- 2015-03-17 石鲁书画作品辨伪
- 2015-03-17 书画家启功逝世10周年作品展在京开幕
- 2015-03-17 神韵明清——四川博物院院藏明清书画精品展
- 2015-03-17 书画家启功逝世10周年作品展在京开幕
- 2015-03-16 海峡两岸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书画展征稿
- 2015-03-16 海峡两岸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书画展征稿
- 2015-03-15 将军与地方名家书画展在京举行
- 2015-03-15 书画收藏,当心“印刷品”
- 2015-03-15 中国近现代书画为何能“抗衰”
- 搜索
-
- 03-18铁杆球迷“趣评”足球改革方案
- 03-18湖南藏家藏名匾626块 有从厕所牛栏抢救
- 03-18古董镜头 发烧新宠 2010年10
- 03-17从配角到藏市宠儿 茶器——品茗千年雅韵
- 03-17跟风暴涨之后 黄龙玉近期短炒行情正在降温
- 03-17厦门最大水晶石:重达200多斤 开价130万
- 03-17藏市“黑马”将军罐 青花将军罐收藏价值高
- 03-17端砚在拍卖市场量价齐升 媲美鸡血石及田黄
- 03-17古砚身价风生水起 2010年09月
- 03-17艺术品收藏可另辟蹊径 专场拍卖有宝可淘
- 1342℃密云57座古墓被盗掘一空 19万平米古墓发掘完毕
- 551℃仿清早期若深珍藏款盖盅鉴赏
- 341℃长江石价格炒高喊价300万 上千人江边淘宝
- 330℃国内元青花拍卖不温不火
- 319℃“瓷片族”工地捡瓷 提醒瓷片收藏要有主题
- 300℃战国刀币
- 221℃中国龙大银章发布会北京举行 图
- 210℃80后90后藏家怀旧 收藏变形金刚游戏卡
- 197℃奥运钞疯涨500倍 纪念币没这么火
- 197℃买茅台股票真的不如买茅台酒吗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