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收藏资讯 / 正文

光绪年间《邑侯高公德政碑文》拓片 现身萧山

兰亭书童 2007-09-12 收藏资讯 评论
       是明代大官的宅邸?》引起了读者关注,退休干部陈雪年打来电话说,他家藏有好几部陈氏宗谱。记者赶去,从这些家谱中,可惜都没有发现吕才庄古宅的线索。令人兴奋的是,记者意外发现了他收藏有一份珍贵的史料,这就是《邑侯高公德政碑文》拓片。

    石碑是清光绪九年刻的,立在原来的“大操场”(现新世纪广场)里,抗日战争时被日本飞机炸碎。陈先生收藏拓片时,共有8张。经装裱,成了一幅宽500厘米、高约30厘米的卷轴。陈先生说,这很可能是存世的孤本了,而且在现存的萧山史料中都没有记载。碑文内容是萧山的文人雅士们对一位县官的赞赏。这可能是目前惟一被发现的用石碑来记录萧山县官政绩的例子。


    撰写碑文的是傅鼎乾、韩钦、任炳炎、胡燏芬、陈璚等11个人,他们中有进士、举人、秀才等,并非都是名人。碑文的第一篇是傅鼎乾作的《邑侯高公德政序》,碑文的最后是陈璚题跋,中间9篇文章是各写各的,信手书来,或诗或文或赋。看起来,好像是用写好的纸直接就贴在碑上刻制了。主题都是记载和赞扬县官高英的事。


    《序》中记载高英来到萧山后,“考课则亲评;阅词状则亲检收;赋税则亲催纳;塘堤则亲替(替字不清)修;以至市镇通衢穷乡僻壤,则无不亲自巡行,洞察民隐,不辞劳、不任德。弊必剔、利必兴……”云云。


    高英,光绪七年至九年在萧山主政3年,离任后赴龙游为官。据说,他离开萧山的时候,既无车马装载行李,甚至连随身细软都没有,只身一人,挥手而去。“西陵片石镇归装”,随便在地上拣片石头都比他的行李重,真个是两袖清风。老百姓自动聚集,“焚香跪送”,从城里到西陵渡口,数十里不绝。


    “攀辕忍令使君行!”


    “遮道牵裾,亦不啻赤子失其亲慈母。”


    “秋水接长天,西陵渡口船,问公今日去,再到是何年?”依依之情,溢于言表。场面至为感人。


    他走后,文人雅士们仍然感动着,所以写下了文赋,刻制了石碑。


    碑文有4000多字,字体多为行楷,字迹大小不一,正草不一,拙巧不一,可以从中窥见各位文人雅士不同的性格。从欣赏书法的角度来看,也颇有可圈可点之处。

Tags:光绪   拓片   碑文   公德   年间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