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收藏资讯 / 正文

胡适“辞宴帖”真相(3)

兰亭书童 2007-10-16 收藏资讯 评论
       此外,收录在《民国时期书法》上内容完全一致的胡适书札,究竟与收藏者手上的“帖”是种什么样的关系,就更令人感到疑惑不解。假使这件意外得到的“珍品”,被我们这位“欣喜欲狂”的幸运藏家,早在十余年前就已经提供给书法高手临摹过一件“以假乱真”的胡适信札来,而且一不留神、堂而皇之地收编到《民国时期书法》中,与一代书家相提并论,并且骗过书画鉴定专家的法眼,反被用来当做鉴别作伪之依据,闹了个“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玩笑,真乃学术界、收藏界的悲哀。但从成先生的陈述中,似乎收藏书帖的时间晚于《民国时期书法》的出版时间,也就是说,“伪作”(书札)面世的时间反倒早于“原作”(书帖),这就愈发令人不可解了!如果采用逆向思维的办法来考虑,则会是另外一种解释:即收编到《民国时期书法》中的“书札”是原件,“意外”得来的作伪书帖一经刊布,没有想到会有明眼人冤家路窄地偶然发现了作伪依据的原信出处,这样一来,引发了这起论证的始作俑者,恐怕要背负制造赝品,扰乱收藏市场,用“鱼目混珠”之法来愚弄读者之责了!

  当然,仅仅依靠检索日记的办法,也不能看成唯一确认事主是否写过书信的依据。一般人的习惯,是不大保留书信底稿的,即使向胡适这样办事严谨的学者,对有些书信留有底稿,有些则不然,如该日记中提及的作有致陈垣先生的短札,即不见收录于现存结集的胡适书信集中,查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中亦未见收录。书信收藏的价值所在,正可以从中体现。


  让我们再去查看一下研究者的成果。所见国内出版的两种《胡适年谱》中,耿云志著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是日不录;而曹伯言、季维龙编著本:“作《苦茶先生又寄打油诗来,再叠韵答之》。收入《胡适手稿》第十集下册。”这与《胡适著译系年目录与分类目录索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中的记载是相同的。既然问题涉及了苦茶先生,那么翻看一下张菊香、张铁荣编著的《周作人年谱》(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增订本)如何?同样是只字未记!看来指望从文献记载来考证该信的写作是很难的,大有孤证之势。


  行文至此,似已到了山穷水尽之境,但继续深入考察的线索还是有的,让我们再回到“一札两本”手迹件的本身来加以考察。


  胡适的手迹不难见,以影印件方式收录胡适手迹的《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耿云志主编,黄山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胡适家书手迹》(章飚等编,东方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就是重要的参考资料,不妨以成先生采取的办法,将“帖”“札”与之对比,便可寻找出作者的习惯用语和内在的书写规律。如最大的不同之处“匆匆敬颂”的连写问题,恰是胡博士的习惯做法,而“帖”中不伦不类地将此处腰斩为间隔回行的低级错误,正可看出作假者因为“不懂文法”才会弄巧成拙地出现了破绽。至于书写的纸张问题,也是由于作假者有意选用了表示年代的“中央银行用笺”,反因囿于信笺的边框,刻意追求书信的“完美”,使得通篇文字显得拘谨呆板,毫无“潇洒自如”的大家气魄,在“依样画葫芦”缺乏通篇布局心态下,只好将符合文字规范的习惯性用语拆开来写,成其鸡肋。胡博士地下有知,当作何感想!

Tags:胡适   真相   辞宴帖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