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收藏资讯 / 正文

艺术品市场清冷幕后大藏家伺机建仓

兰亭书童 2008-07-31 收藏资讯 评论
如今冷冷清清,潘家湾收藏品市场、小龙四方街、景星花鸟市场等古玩市场生意清淡。但对于如深藏密林的猎豹般的大藏家而言,如今正三天两头下州市搜宝。如收藏家颜荣清所说:“收藏讲究我爱我藏,碰到自己喜欢的、好的才买,然后再低进高出。”

  7月10日下午5点,潘家湾收藏品市场,两个中年人踱近陈老板的摊位,逗留不足一分钟后就离开。“今天又要收空摊了。”陈老板叹息道,从6月至今陈老板未进一分钱的账。这时,在他右手边卖瓷器的郑老板正准备收摊。两人相互望了一眼,郑老板摇摇头,两人相视一笑。



  “明天摆不摆?”



  “不消说了,明天再说。”



  就在当天下午,离潘家湾市场歇业至少还有两小时,不少古玩商户已拉下卷帘门。“有些人只是早上来看看店,中午就关门了。”陈老板介绍。记者在市场内粗略走了一遭,发现已超过10家商户的门上贴出转让广告。



  然而藏界这股寒流显然没有殃及所有古玩人,云南藏界名人颜荣清的小店每到周末照例挤满藏友,与此前无异。“市场确实有些冷清,但对我而言没有什么感觉。”他说。



  不敢买 卖不动



  假古玩多达九成



  陈老板不确定第二天还来不来潘家湾摆摊,也许去景星花鸟市场,也可能干脆在家呆一天。从去年开始,陈老板不得不骑上自行车四处摆摊,用他的话说自己成了游牧人,而在此之前,他拥有一个店铺,自铺面转手之日起,好日子再也没有了。近一年来,陈老板没有进过货,至今仍有近万元货款压在古玩中,“现在生意真的不好做,还不如去工地当个建筑工,这样赚钱还来得快。”对他而言,这日子与8年前已无法相比。



  “1994年到2006年是古玩界最火的年头。”云南省收藏家协会代理秘书长戴先生称,本报接触的多位古玩界人士对此表示认同。在此期间,藏宝、卖宝,借收藏古玩一夜翻身成千万富翁的故事虚虚实实,经常发生,四处流传。这些故事也传到了四川农民陈老板的耳中。受此鼓舞,8年前,对古玩一无所知的陈老板来到昆明,摆起小摊。



  “当时这里古玩交易异常火爆,一样东西卖个千儿八百的是常事。”他惊叹自己找到了一个快速赚钱的好门道。入行没多久,他发现卖古玩跟卖菜不一样。小白菜多少钱一斤,有准;但古董不一样,今天说200元,明儿喊1000元,对不同的人喊不同的价,看见买主想买的意思明显,就多喊点,瞧着人家犹豫不定,就少喊些。“同一件东西,喊200块没人要,喊2000块却能遇上买家。”因为价没有准,于是他总结出一条经验:卖古董得靠“遇”,真假并不太重要。凭着这种经验,陈老板的腰包渐渐鼓起来。手头闲钱一多,他就经常回乡搜集钱币、佛像等各种杂件,在他看来,这些东西比字画瓷器更不易识别真假,所以货卖得更快。几年下来,陈老板发了小财,在昆明娶了老婆,如今孩子快上小学了。在昆明古玩界几乎见宝就买的2006年,陈老板在潘家湾租了间铺面,真正当上了老板,他怎么也没想到,古玩最火的时刻正是寒流来袭时,铺面是有了,但他的生意并没有芝麻开花节节高,反而每况愈下,苦撑一年后,陈老板转掉店铺重回游牧人之身,只是此时境况已迥异从前。



  3月卖货400多元,4月接近800元,5月卖了300多元,6月最惨没进一分账,进入7月后已是第10天,陈老板没有卖出一件东西。他希望再坚持一段时间等待行情回暖,“我没文化,没技术,但毕竟做了8年古玩,对这行熟一点。”但如果积蓄花完而货还卖不出去,他只好找个建筑工地打工,虽然他不喜欢这种不稳定的生活,但明年小孩要上学,花钱的时候到了。



  据潘家湾古玩市场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潘家湾市场的销售量下滑了30%至50%。据他分析,这与整个收藏品市场都不景气以及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有关。事实上,小龙四方街、景星花鸟市场等昆明所有的古玩市场如今生意都很冷清。景星花鸟市场古玩商张茂祥,虽做生意20余年拥有大量老顾客,但他明显感到现在的生意淡了:“’99世博会期间,一个月销售额可达2万元,但现在最好的一个月营业额也不过5000元。”



  “古玩商们之所以生意难做,是因为市场上9成东西是赝品,有些店铺甚至找不出一件真东西,即使是真的也档次不高,赝品四处充斥,人们当然不敢买了。”戴先生介绍。



  收藏爱好者李魁显已经很久没有到市场上买东西了,“市场上假东西太多,稍不留神就买个假的回家,几年前在市场上碰上真货是常事,但现在很难碰上一回。”戴先生介绍,越来越多的古玩爱好者或从业者买东西越来越谨慎,即使是那些有经验、对古玩有研究的人因为砸进赝品的损失过大,对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产生质疑,更有甚者则认为所有东西都是仿制的,根本不买。还有一些收藏者摔得更惨,几乎血本无归,即使碰见好东西也买不动了,而一般人更不轻易出手。



  买者不买,卖家难卖,古玩交易量骤然下跌,但两年前,市场行情正好相反,即使赝品也能卖到高价。


一周内 投百万


  买下三家古玩店



 


  两年前,陈老板出货出奇的快,每半个月就得回老家拿货,“看着像真的就行,就算假的也好卖。”他说。“市场一度火爆得失去理性。”戴先生说,在热浪冲击下,许多人不顾一切冲进这个巨大的赚钱磁场,而冲刺前,有人甚至对古玩一无所知。



 


  藏家金梅想起去年年初的那场忙碌的鉴定和那位“大藏家”仍忍俊不禁:“他是我见过的‘最聪明’、‘最经典’的藏家。”她打趣道。金梅是云南省收藏家协会鉴定与学术委员会委员(以下简称省藏协鉴定委),她所提到的这位“大藏家”姓李,在昆明做汽车代理与销售,2005年,他一周内砸金百万元,买下三家古玩店,令人称奇的是,买店之时他对古玩几乎一无所知,也没有行家当场指点。



 


  去年年初,省藏协鉴定委举办了一场古玩鉴定活动,省内各大藏家、专家聚集于此,李先生听闻此事特意赶往,向在场专家极力介绍,“我收藏的瓷器元明清皆有,而且样样皆精,宝贝数量很多,上下三层楼全都摆满了。”由于数量多运输不便,此外担心将藏品带至会场会出错漏,李先生力邀金梅等四位委员前往鉴定。



 


  跨进李先生别墅那一刻,眼前的情景着实让金梅吃了一惊,瓷器从一楼摆到三楼,连楼梯过道也用上了,金梅等人立刻投入到鉴定工作中。赝品、赝品,还是赝品……鉴定进行了1个小时,看过的东西摆成一小堆,但还未发现真东西,“刚开始李先生脸色还算正常,但后来他撑不住了。”金梅回忆道,当天,鉴定从中午一直持续到下午5点,没有发现一件真东西,最后连鉴定人员都按捺不住了,“这位大藏家只是不停地挥手擦汗,反复请求大伙再看看。”



 


  别墅里的瓷器并非李先生收藏的全部,在他的老屋中,还躺着一部分。金梅与其他三位委员先后用了三天时间终于完成所有鉴定,结果令人绝望:全部是赝品!此时,李先生方痛悔无比。



 


  此时,金梅才知所有瓷器并非李先生多年所积,而是一星期内买进的。2005年,见朋友做古玩发了财,他不禁动心,买来大量相关书籍研读。读了不到半年,他觉得知识储备够了,该行动了,于是走进圆通古玩市场一瓷器店,见店中不少东西与书中所述非常吻合,便认定店内“宝贝”不少,为防止他人买“宝”,他当场买下店中所有瓷器并现付货款。为防这些“宝贝”有闪失,他请走店主,并拉下卷帘门,立刻给搬家公司打电话,以最快速度将“宝贝”转移到家中。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李先生在一周内先后在不同地方买下三家店,投资近百万元。“他认定:参考了那么多书,买了三家店,行动如此小心,总会有真东西,只要有,就能赚。”金梅回忆,然而李先生的愿望还是落空了。



 


  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古玩造富故事接二连三发生,因“宝”破财至家庭破裂的事情也在上演。就在不久前,潘家湾一位古玩商向戴先生诉苦道:“6月份营业额只有500块,日子快过不下去了。”然而一年前,他没有进入收藏这一行当前却是一位百万富翁。据戴先生回忆,此人从前做房地产投资,赚了近300万元,见古玩市场交易火爆,于是转而投资收藏,没想到恰逢古玩市场走下坡路,交易日趋冷清,店里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虽然这与市场大环境有关,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店里的东西假的太多,即使有宝也档次不高。”戴先生分析说。



 


  疯狂的市场是大多数参与者的疯狂行为造成的。据戴先生介绍,目前古玩市场超过9成的都是赝品,这些假古董多来自省外,其中江西、安徽、河南三地更是规模化造假,并销往全国,江西造仿瓷器、安徽造假杂件、河南仿青铜。三年前,戴先生前往中国瓷都景德镇,发现这里一个村连着一个村,几千座仿古瓷窑口到处皆是,从窑口吐出的瓷器源源不断地流向全国市场。“收藏火了,赝品也跟着火了,因为并非人人都是专家,是专家也难免出错,而好古董价值动辄千百万,以假乱真更容易赚大钱,于是仿品大量涌现。”戴先生分析道。金梅回忆:在交易异常火爆的时候,几乎每天都有装着江西瓷器的大卡车开进昆明,“商人在昆明安营扎寨,成群结队来到这里。”

Tags:大藏   伺机   清冷   艺术品   建仓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