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收藏资讯 / 正文

“捡漏”与匾额学之梦

兰亭书童 2012-03-16 收藏资讯 评论

  收藏天地,是一个乐趣无限、商机无限、风险无限的世界,每个走进收藏天地的人都会凭借自身优势选择兴趣点。

  我的收藏,由于资金不丰,无投资意识,所以只能在有限藏品中确立自己的兴趣点。偏重藏品理论学习的习惯,使我养成了在专家学者对藏品的相关学术理论中“捡漏”的兴趣。

  所谓“捡漏”,就是遍查与藏品相关的学术理论著作,找出专家学者未曾关注的空白点,或者是找出研究中的疏漏之处,也就是捡学术之漏。尽自己的力量研究探讨,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批评和研讨之中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目的是从更高层面上理解和把握自己的藏品,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收藏。尤其是博物馆接待八方来客,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无形中使博物馆增添了深厚感。

  由于文物市场开放,博物馆和相关机构的专家学者数量上的不足,准备的不够或无暇顾及,学术理论上的大漏小漏多有所见,笔者有多次“捡漏”的成功,使我“捡漏”的兴趣更加浓厚。

  我收藏了五百余方古砚,发现近百年论砚相比于古人并没有突破,以砚论砚者居多,基本上是对古人观点的阐释,尤其是砚的简史,在体例上没有体系划分,没有提纲挈领的鲜明论点,对此,我尝试写了一篇文章《文化取向——中国古砚体系划分的一种构想》,提出了隶匠砚、贵族砚、文人砚、民俗砚四体系之说。这篇文章刊登在中国文物报,后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文章未必好,观点也不会被所有人认同,但毕竟打破了古砚理论研究的沉寂。

  再有,则是“匾额学”这个很大的学术之漏。

  收藏匾额,研究匾额,渴望占有最多的资料,用学术理论武装自己。然而结果却令人失望,关于匾额的研究资料甚少。

  老一代古建家,没给匾额在古建中定位,它不是建筑所必需的构件,也不是装饰品,在诸多著作之中少有论及。新一代建筑师对匾额印象淡漠,更是难以关注。而社会学家更不谈匾额,史学家也把匾额遗忘了。文博机构之中几乎无人专项研究匾额。故宫虽然出版过图文并茂的匾额图册,但却把匾额定为“宫廷建筑内外的装饰品”。其余数量有限的著作,虽各有千秋,但缺少从宏观研究匾额的理论。民间的收藏家出的书及文章,最大的不足是多把匾额定为民俗文化。定位之误,妨碍了理论的深入。匾额文化的研究,从整体看还处于初始阶段,理论上的空白点太多。

  在这种状况下,我提出了本应该是由专家学者首倡的“匾额学”。之所以提出“匾额学”的概念,这是匾额文化深厚的内涵所决定的。尤其是匾额与国家政治制度的密切关联,对中国长远广泛的巨大影响,坚信匾额文化的研究,必然成学。

  匾额,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物,是制度文化、思想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与文字书法相结合,并融入多种技艺而形成的实用艺术形式,是传统文化的经典标志。

  秦始皇统一中国创建了诸多制度,匾额当是其中之一,只是未被关注。秦始皇崇尚黄老之学,对法家名学更是视为经典。他认为五帝三王之所以事业并不成功,在于五帝三王法度不明,实不称名,故不长久。秦始皇深知,名正则治,名丧则乱的道理,深知名在治国中的重要。他大胆礼法兼用,并抓住了以礼治国的要害在于以名治国。他为了让名凸显,做到“贵贱并通、善否陈前、靡有隐情”,建立了“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的制度。把礼法制度中的名分,用技术手段,使之物质化、艺术化,具有显著的彰显性,这就是匾额。

  用匾额彰显礼法制度,并成为礼法制度的标志,用以治国安邦,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匾额的形制及功用,被历代王朝所承袭,即使是辽、金、元、清入主中原,依然沿用,未曾易其形制。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官方和民间两大匾额体系,共同实施标识和宣扬教化的功用。匾额的应用遍及九州,广泛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以致千行百业,出现了“无处不匾”、“无室不匾”的文化景象,为中国赢来“礼仪之邦”的赞誉。匾额,用艺术形式承载了中国国学的全部经典,承载了优秀道德的精华,足以称之为艺术国学。当专家学者走进匾额文化时就会发现,这是一座无限丰厚的文化宝库。

  要圆“匾额学”之梦,是需要众多专家学者共同努力才可能完成的浩大工程。

  我提出“匾额学”概念,充其量只是探路者和报信人。这个大漏我无法填补,所以期待更多的人共同圆这个“匾额学”之梦。姚远利

  (作者系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馆长)

相关报道:

·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向孙中山南洋纪念馆赠送匾额
·江西省修水发现清嘉庆帝登基首日敕封匾额(图)
·江西发现罕见木刻匾额 刻清嘉庆帝手书圣旨
·谈科举匾额的励志之效
·开元博物馆藏历代匾额:让华夏子孙共享匾文化

Tags:捡漏   匾额   之梦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