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艺术市场 / 正文

新工笔升温背后的秘密

兰亭书童 2014-01-16 艺术市场 评论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国工笔画学会联合主办的“工·在当代——2013第九届中国工笔画大展”的征集活动日前开始启动。对于这一届的中国工笔画大展,一些专业人士认为有着一定的改革意识。重点在于组委会把一些非传统工笔画创作艺术家加了进来,比如徐累、姜吉安、徐华翎等。这批艺术家的创作作品在坊间多被归结为“新工笔”或者“当代工笔”,对于这种归类,一些艺术家虽然颇有微词,但不可否认的是,由此所带来的关注热度在逐日地曝光、升温。为此,记者采访了活跃在“新工笔”一线的批评家、策展人、艺术家及拍卖行,为读者详细解读这个新崛起板块升温背后的秘密。

  曾被边缘化的“新工笔”艺术家

  很明显,“工·在当代”这个展览试图把一些曾经边缘化的艺术家给拉回到工笔画组织的怀抱里,他们想改变传统工笔画展览的弊病,寻找此类展览的突破点。北京工笔画协会秘书长金沙介绍说:“他们首次组织了一个策展团队,一部分特邀一些有成就的老先生,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策展团队提名的50位优秀工笔画家,然后才是全国征选。”这种形式与之前的海选展览模式很是不同,“从这种策展人提名的模式是可以看得到做展览的精品态度,也有一定的学术方向,不论结果怎样,作为国家工笔画一个最重要的社团,能够突破走到这一步,总得来说是不错的。”

  另外,展览主办方似乎有意要改变已被认定的一些无聊的、俗不可耐的工笔画陈旧观念,比如一些常见的既跟现实没关系,又跟传统搭不上边的工笔美女创作,“这种不好的习气太严重,这么多年下来,新工笔这块的艺术家在创作上也算是比较成熟了,也有了一些基本的人员及不同的表现,我感觉官方机构看到这种新的学术现象后,在跟进。”艺术家徐累对此这样解释说。现在呈现出的这种新工笔端倪,表面上看起来大家都是尝试着在表现、技法上做研究突破,但毕竟是不可言说的艺术品,一个展览能达到一定的广度很容易,但能否在个体上挖掘到深度就得另说了。深究起来,每个艺术家内在的、精神性的东西肯定是差异很大的。

  艺术家张见认为展览能够做这方面的尝试是一件积极的事情,“我前几届都没有参加过这个展览,这次看到了提名人员名单有一个很大的变化,虽然结果没有预见性,但展览所呈现的活力还是能看得到。”在记者提到这次展览中传统工笔画创作与“新工笔”一并展现的问题,张见表达了自己的包容态度,“就像宋徽宗的《瑞鹤图》,再传统,在我的眼里都是当代的,都是极富表现力的。”他认为,这不是传统和当代的对立,也不时候谁更优秀的问题,艺术重要的是你能企及的深度。

  其实这些“新工笔”艺术家并不是真正的“新”,徐累从80年代末期就开始用“新”的表达方式创作工笔绘画,“我做这方面的事情是比较早的,自己恰好是用工笔这种中国传统材料进行创作,我不愿意讲技法的问题是因为我不太愿意非要把自己归在一个特定的行业里去,”他说他之前很少参加官方展览,“因为我觉得我的语言系统与他们不是一个类别的,一直比较边缘化。”同艺术家徐累一样,徐华翎、姜吉安在被归类之前也同样游走在当代艺术圈子里,随着“新工笔”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化,他们对这种归类已不是个人能够控制的事情了。

Tags:工笔   升温   秘密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