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艺术市场 / 正文

深博馆藏捐赠 清代三画家合作"猫石牡丹"

兰亭书童 2015-03-13 艺术市场 评论

  

    深博所藏清代《猫石牡丹图》

      《大善之美——深圳博物馆藏社会捐赠文物精华展》从6月12日起,一直在深圳博物馆新馆展出。展览中,市民可以看到一幅清代画家吴大澂等人合作的《猫石牡丹图》,这幅画作在绢本上绘有白猫、假山石、牡丹等等,其以工笔写猫,以没骨法写花石,颇具文人画雅致秀润的特点,设色淡雅,秀逸清朗。

      《猫石牡丹图》原本是著名文字学家、收藏家、鉴定家商承祚先生的旧藏。商老辞世后,子女以其遗愿,将555件藏品捐赠给了深圳博物馆,此为其中之一。

      吴大澂“画猫”与“送猫”

      “这幅画蛮有意思。”深圳博物馆研究书画的王晓春在这幅画前,让记者仔细地阅读了画上题跋后说,题跋文字表明:作品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也非同时完成,而是在4年的时间里,由3位画家分别完成,这也就构成中国画史上的一段佳话。

      吴大澂(1835-1902)是最先画猫的。吴大澂字清卿,晚号愙斋吴县(今苏州)出生,同治七年进士,曾做过广东、湖南巡抚,精于鉴赏和考据学,诗、书、画、金石皆优,其传世之作《说文古籀补》,正是当代古文字学者们的案头之书,然而今人大概不知此学者画过猫,更不知他曾拿猫画同其他文人相往还的趣闻。

      王晓春认为,过去的习俗,人们把大年初五这一天称作“金危危日”,这一天画猫,可以避火、生财、镇鼠,所以猫儿们在大年初五这一天在文人的笔下,纷纷“出笼”,吴大澂当然不能免俗,也在这一天画了猫。以上的根据,出自这幅画右上角作者吴大澂题跋中的第一句话——“光绪辛卯年金危危日,临潘莲巢本”,作者的意思是,1891年“金危危日大年初五的这一天,我临摹了乾隆时期潘莲巢的猫画,弄出了这么一幅猫。”那么,潘莲巢是谁正是乾隆年间的画家潘恭寿(1741-1794)。潘恭寿字镇夫,号莲巢,花卉取法恽寿平,与清中期书法四大家之一的王文治交游甚多,并与张崟、顾鹤庆并称为“丹徒派”画家。

      王晓春说,猜想那时的吴大澂是忙的,又做官,又做金石方面的学问,这幅猫画就被搁置到书房的一个角落了。过了一阵子,苏州地区的大收藏家顾麟士(号“鹤逸”)探访吴大澂,并赠送了明朝著名画家刘珏(号“完庵”)生前所使用的象牙印章。人家送来了好东西当然要还礼,吴大澂就把大年初五画的猫赠送给了顾麟士,画面右上角题跋中的第二句话就是这样说的,“鹤逸道兄以刘完庵藕花洲牙印见惠,检此奉赠,不足云报也。壬辰仲夏,大澂”,说明了此二人在仲夏之际酬酢往还的过程。按题跋时间推算,当时顾麟士还不到三十岁。

    顾沄补石 陆恢补花

      顾麟士这个年轻人得到著名学者吴大澂的猫画,应该是如获至宝,他也许不想就此止步,要撮合着,让其他名人为这只猫衬托上背景,于是又衍发出下面的故事来。

      王晓春指引记者看画面的右下方的一处题跋,上面说“甲午人日,云壶补石”,介绍说,其中的“云壶”是指当时的苏州画家顾沄,他字若波,号云壶,工画山水,清丽疏古,得“四王”、吴、恽诸家之长。由此可知是顾麟士在时隔三年后,请顾沄为这幅白猫图配石,而从画面来看,山石造型俊逸,与白猫形成顾盼之势,用笔清雅,此画补得天衣无缝。

 

  

Tags:题跋   这一   这幅   画家   深圳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